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第28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显得格外重要——收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备受大学出版人瞩目。
一直以来,大学社都是出版大军中独具一格的部队,隶属高等院校的属性决定其独特的个性。近几年来,基于书企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和数字出版的逼人态势,一批大学社积极努力,逆势上扬,成为2014中国书业实力版图阵营中的生力军。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工大社”)即是其中大学出版社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
作为一家地方高校出版社,北工大社可以依托的资源相对有限,且地处集结着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强社的北京,自身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激烈竞争使得北工大社的市场化早于大多的高校社。早在2010年,北工大社就率先转型,成为北京市高校出版社中首批转制的出版单位之一。几年耕耘,北工大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经管普及读物、成人修养读物、文化历史读物和教育读物四个图书板块,都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在全国大学社零售排名一直稳居前25位。北工大社社长郝勇告诉记者,目前北工大社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实现了经济效益六连增,很多项目获得了国家重点基金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中,北工大社将有哪些新的创举,北工大社人对未来又谋划了怎样的蓝图?
转变思路
由多出书转向出好书
关于“十三五”,北工大社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多出书转向出好书。“坚持走精品路线”,郝勇表示,突出精品特色,以一当十。
就在今年上半年,北工大社刚推出一套8册《蒋百里全集》。之前曾有多个版本的蒋百里作品在国内出版,北工大新版的全集补充了蒋百里在留日时期的部分论著和译作、其于“五四”前后至抗战爆发前后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散佚文章,以及家族后人增补的蒋氏未刊文稿。该书面世后,不仅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好评,还获得读者的一致追捧。据了解,该书获得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是北工大出版社首次获得这一殊荣,也给了郝勇很大鼓舞和启发。
郝勇坦言,“十二五”期间,北工大社过于强调发展规模,出版质量的提升并不同步。随着自己对市场与精品的进一步认识,逐渐转变了以往强调多出书的观念,“北工大社要想在出版社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须走特色精品路线”。他告诉记者,一年来,北工大社的选题数量同比下降,但是效益却上升了。
而北工大社的目标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出精品书上——为了树立北工大社的“专业”品牌形象,该社正在积极向科技专著、教材方向发展,突出“工业、专业”特色。“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北工大的资源抓住‘工业’这一特色,将北工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北工大社在这一领域的品牌优势”。据郝勇透露,目前北工大社正在筹划科技专著类项目,计划借此项目申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这一项目也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肯定。
突破限制
开拓实操类专职教材市场
尽管大学社受制约的地方很多,不利的因素也很多,但出版社的强项在于与地方院校联系相对多,容易接近,彼此沟通的障碍相对少些,有利于广泛联系,热情服务,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因此,在发力特色、专业精品之余,北工大社充分利用自己作为高校社的优势,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材。
与以往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教材不同,北工大社这些高职高专教材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强调实操性。郝勇认为,职业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材与教学实际相脱离,以及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相脱离、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相脱离等情况。如果能研发出这类偏于技能性的教材,就能够解决教材与教学相脱离问题,也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据了解,目前北工大社成立了专门的教材分社来出这类书籍,已经有100多种选题正在组织,范围涵盖汽车、烹饪、幼教、护理等多个高职高专专业。就在今年3~4月,北工大社曾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反馈,确立了10余类选题。郝勇表示,未来北工大社高职高专教材将会成规模、成系列、成特色。“十三五”期间,预计将推出1000余种相关教材,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改变内容。他表示出版人一定要身兼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希望能够借助这套教材真正培养出技能性人才。”
“读者需要、市场认可的选题才是好选题。基于这一点,出版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郝勇坚信,下一个五年,北工大社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