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木叶飞,把酒浅斟,谈天说地,与知己同啖鲈鱼开怀大笑之际,不妨用好书作那下酒小菜,不亦快哉。“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叁季”今日发布,打捞与回顾近3个月好书。
“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叁季”按“小说、非小说、商业、文史、社科、科普、生活、艺术、教育、童书”10大类进行分类推展(详见本期第5~10版,各类图书以今年7月~9月国内公开出版的新书为主,再版书和修订版书不参与推展)。
每一次的好书推荐,我们都秉承不炒作、不媚俗、不趋时的原则,既兼顾市场表现,又凸显人文眼光与思想价值,希望让这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在众声嘈杂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我们尝试各种方式进行好书发现,如本报书评编辑的眼界所见,书评作者的推荐,参考其他书评媒体的介绍,以及书店畅销书榜单和独立书店等各种榜单,还有出版社的自荐。也许会有好书遗珠,我们会在年底进行增补。
每次甄选影响力好书,我们都要为某些书的取舍左右为难,常常不得不在侧重出版社覆盖面的基础上,对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好书进行优中选优。但我们相信,这个囊括了200本书的榜单所选图书,均值得一看,也代表了这一季的出版风向。
如果说写作是灵魂的自省和呈现,阅读应当是行走和探寻,在这探索中,在与作家的相逢中,发现这一路的风光。
中短篇小说集强势逆袭
从“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叁季”好书入选情况来看,此次推展呈现以下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中短篇小说集强势逆袭。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与长篇小说相比,中短篇小说都被看作是“次一等的创作”,似乎只有长篇才是作家拿得出手的作品。而且,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相比,出版人通常希望可以签到他们的新长篇小说。
不过,从本期来看,中短篇小说集占了小说类入选的大部分名额。譬如阿来的《蘑菇圈》、蒋一谈的《庐山隐士》、王蒙的《奇葩奇葩处处哀》、大冰的《阿弥陀佛么么哒》、徐来的《碎前故事》、蔡骏的《最漫长的那一夜》、陈崇正的《我的恐惧是一只黑鸟》、迟子建的《逆行精灵》、“科幻MOOK”书系第一本《虫:虫子的世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编著的《生日故事集》、美国小说家大卫·米恩斯的《秘密金鱼》、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蓝狗的眼睛》等作品,都是中短篇小说集。而且,从本土原创作家的写作表现来看,他们笔下的短篇小说无论是题材或是文风,均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少短篇小说集均经过细致规划,每个短篇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了围绕某个关键词或主要线索的复杂交响。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阅读时代正在发生某种变化?
与无话不说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是需要留白细细品味的文体。它需要像刀一样,迅速、锋利地切入故事内核,而不需要铺垫和过度交代,因此,从阅读体验来说,短篇小说之“短篇幅”就很适合现代人阅读。此外,短篇小说形式上的碎片感,也贴合当下数字化阅读时代碎片式的世界印象感。与总是通过完整的故事建构某一世界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契合了中国现在碎片式、多棱镜式的生活状态。尤其不少短篇小说不再只是靠故事和情节吸引眼球,而是主打某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释放的情绪和情感。譬如陈崇正在《我的恐惧是一只黑鸟》中书写人的“生存感觉”,以生存恐惧为主题,蔡骏的《最漫长的那一夜》、大卫的米恩斯《秘密金鱼》也不例外,他们以小说共同指向人类的生存困境。
我们曾有过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但不少作家仅仅将中短篇视为习作,目的是为写长篇做准备。同时与长篇相较而言,短篇小说创作虽要仰仗奇情,但先写后者更易上手。同时,自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有“短篇小说女王”之称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以来,书写短篇小说、阅读短篇小说的趋势愈加明显。如今,有一批作家自觉地以短篇小说为“志业”,比如一直勤奋书写的蒋一谈等作家。在这其中,网络阅读平台成为重要推手。诸如畅销书作家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初便是在微博上以一篇篇“睡前故事”进行网络传播,聚集人气,而后集结成书的。目前,不少短篇小说还可以单篇电子书的形式在平台上销售和传播,这更引发作家积极书写短篇小说。
紧贴时代热点反映时代精神
此次推展的另一特点是,紧贴时代热点,反映时代精神。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国内出版界推出了许多抗战主题图书,以此来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胜利。此次书单中有此类多部作品入选,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抗日战争》,是军旅作家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全景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譬如黄山书社出版的《齐家抗战》,披露了习仲勋夫人齐心及其家人在晋东南的抗战事迹,这也是中国所有抗战家庭历史的缩影。在这些作品中,抗日战争是一部抗战史,也是一部血肉铸就的英雄史。不过与宏大叙事的作品相比,亦有以情动人之作,譬如日本遗孤中岛幼八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就是一部感动中日两国民众,充满亲情与感恩之作,他以个人史,书写了一段被遗忘、被抹去的历史。而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正如刘亚洲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神》中所述,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还是精神的胜利,因此也是文化的胜利。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付出惨痛的代价取得了胜利,成为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今日之世界政治格局仍然是二战后的结果。当前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其融入世界秩序、参与建立世界秩序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代言人,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秩序变化中是决定性因素。然而,我们对世界秩序的知识储备配得上相应的经济实力吗?不妨读读今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收官之作《世界秩序》。基辛格在书中为读者解读当今世界格局,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他认为,目前出现“几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美国应该有一个全景式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世界秩序永远需要克制、力量和合法性三者间的微妙平衡,要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这些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日裔美籍学者福山也谈到了国家治理的问题,他提出问题:该如何到达丹麦?“丹麦”不是特指丹麦这个国家,而是一种美好如童话般的状态。具体到政治上,就是一个国家有法治、又民主, 政府还高效而廉洁。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近期人们热议的话题还有诺贝尔奖的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催生相关医学书的大卖;白俄罗斯女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获奖是书写苦难与勇气的胜利。他们的作品,因书籍版权页标注为10月,我们将一并在第四季进行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