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森阳一与《矿工》的格斗
《作为事件的阅读》[日]小森阳一著 王奕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32.00元
  关键词   阅读事件  文本分析  他者意识

  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召唤阅读的事件性的十分稀有的文本。小森阳一对《矿工》的文本分析,展现了阅读《矿工》过程中生动的事件性。

  ○沈清清(南京大学日语系)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自我意识开始介入文本的那一刻,便是表述者与读者相遇、同时在场的开始。表述者曾经写出的语句,进入了读者的意识空间,由此生成意义;同时曾经存在于读者意识中的语句,被投企到了表述者所组织的文本场域当中,这个原本完整的时空连续体场域,由此出现了瞬间的扭曲与突起——这里发生的就是事件。

  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召唤阅读的事件性的十分稀有的文本。该小说于1908年1月1日至4月6日连载于《朝日新闻》,讲述一位对生活失去兴趣、想要寻死的19岁的东京优等生,偶然被“棉袄”(代指一位穿着棉袄的男子)搭讪。“棉袄”以“反正得干活的是吧”为开端,反复诱导主人公“自己”同行,“自己”在逐渐被“棉袄”的价值系统异化的过程中,放弃“死”的念头以及业已建立的价值评判系统,明白并接受“自己”是要去当矿工的事实。夏目漱石没有采取传统的第一人称追忆式小说的写法,而是将写作时间设定在作品内部,使得创作者与主人公保持一致。

  日本著名文学批评家、东京大学教授、左翼学者小森阳一对《矿工》的文本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通过对阅读过程中被当作不言自明的“主体”的形成与他者、欲望的生成与自我、意识的连续与转换进行分析,展现了阅读《矿工》过程中生动的事件性。而伴随着方法批判展开的是小森深刻的思想批判:其阅读《矿工》的行为整体是一个撼动、摧毁总体话语系统的过程,该系统是以同时代的话语体系和新闻传媒为中心逐步形成的,统治着所有的印刷媒体。可以说这个过程“即便对我们这些生活在20世纪末的人,同样提出了某种哲学意义上的命题”。

  小森强调,分析阅读的事件性问题,会因为读者之间存在个人差异而困难重重,该书只针对其个人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汇报,而这不过是众多可能性当中极其有限的一部分,并且是一次性的。读者读完此书,或许应该有一些启发:阅读不该只是对内容的关注和轻信,我们首先要具备对文体的敏感,培养一种把阅读当作“事件”来看的想象力和批判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教装文创多元专题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传媒中国
   第08版:行情报告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非小说
   第11版:财经
   第12版:社科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一线实战
   第15版:金牌经理
   第16版:个性书店
用数学原理解读毛泽东军事思想
外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
国学大师的文化自信
书与人
小森阳一与《矿工》的格斗
我们为何读书?
中国图书商报社科12小森阳一与《矿工》的格斗 2016-08-05 2 2016年08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