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显章
2014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文件,明确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是打破“一考定终身”定势的重要改革指令。但是,综合素质评什么?怎么评?怎样做到科学公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带领清华附中团队,在明确科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抓住了教育评估科学化这个牛鼻子,创造性地探索构建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取得积极的效果,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在北京全市高中正式使用,并向多个省市推广。
为什么这个评价系统能够获得成功?它给人们怎样的启迪?
首先,理念是先行。王殿军为教育确立了“三维”目标,即评估体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考察:包括文化课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能力测试。
其次,评价要科学。王殿军形成了三点评价要旨:其一,要评价的是教育能够发展起来的素养;其二,评价的素养应能够通过学生的行为来体现;其三,要通过行为记录、过程累积和发展变化来进行评价。为了增强清华附中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必须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统一起来,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统一起来,将适应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每个学校的特点统一起来,将适应高考共同要求与各高校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由此提供的评价系统是切合实际的辩证发展的,不是 “一刀切”的僵死体系。如王殿军所说,综合素质评价并不代表要求学生全方位平均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通过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解决他们的强项等值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其实就是学生个性的集合评价,需要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让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发挥作用,而不是要求十项全能。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更科学的说法是多维度、多元化的测试;目前清华附中的综评体系设有9大模块、46个维度,无论是模块、维度数量还是赋分,都能够进行动态设定。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切实指导教育教学。模块与维度的设定要确保高校或者高中对内容感兴趣,能够适应学校的共同要求和特殊要求,调整相关内容,需要经过反复研究和确认,以使得综评真正能够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服务。
第三,评价系统能否存活,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于公正性。清华附中的评价系统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动态的“电子日记”追踪人才培养和发展,类似于微信朋友圈,学生的行为记录提交之后会在设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每个人都能判断是否客观真实,如有异议,可以质疑,引发审查程序。若经过专人调查、复议,证实是弄虚作假的行为,就会被记录到不诚信模块;如果是被无端恶意质疑,也会把无端恶意质疑者的行为记录到不诚信模块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确保公正的同时,也进行诚信教育、诚信习惯的培养。
评价体系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让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潜力与不足,明了自己应该走向哪里。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实践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的实践,生命论的哲学基础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清华附中的综合素质评估系统中,抓住了学生成长过程这一核心环节,并采取以学生自我记录和评价为主体的方式,并使之公开化;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和需求,适当增加老师、家长、同伴的主观性评价功能。最重要的是做好因材施教,点亮孩子心中的梦想,起动内心的发动机。这样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素质评价难的问题,而且是把发展受教育者精神生命主动权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注重教育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这代表了教育前行的方向,注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清华附中在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同时,正在实施“大数据教师评价系统”并开发一套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全新系统,使之成为促进办学过程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面向未来的育人之道》是王殿军基于40年的教育与管理经验,本着“为领袖人才奠基、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承担社会责任”这三大使命,从“热点话题与政策解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4个方面,分享了教育创新的新理念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成功经验。该书有助于一线校长、教师以学生素养为导向,营造更优良的育人环境,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引领学生绘制生命最美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