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
6月17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23年第4期(总第156期),在支部工作 APP 首播,随后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出版集团相关新媒体平台播发,备受关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林振义以《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采访实录》为题作主题讲座。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党员干部30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近年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策划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等8部采访实录,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喜爱。该丛书通过与习近平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事、干部、群众等人的真实讲述,再现了习近平同志的地方领导实践和领导风范,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成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参考书”、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生动教科书”。作为系列采访实录的参与者,林振义通过讲述习近平同志在地方的领导实践、动人细节,引导大家从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方法、领导智慧和品格力量,进一步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增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自觉性坚定性。
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已连续举办 15年。今年的读书活动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协办。配合主题教育工作,读书活动进行了改版升级,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内容推荐好书,并邀请权威畅销书作者作主题讲座,开展书籍导读。将适时举办部级领导干部荐书寄语、电影鉴赏、艺术赏析、参观学习、阅读竞赛等活动,力求把读书活动作为大兴读书学习之风、推动书香机关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中央和国家机关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中共中央党校从2016年开始,组织采访整理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和地方领导实践的系列采访实录,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到《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浙江》《习近平在上海》,一共8部10本书。2022年2月出版最后一部,前后持续了6年时间。根据安排,我参与了这项工作,有幸第一时间聆听总书记的故事、感悟总书记的思想。
系列采访实录出版后,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它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有三个原因:一是全党全社会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领袖、走近自己的领袖。二是文风质朴,让读者很容易接受。三是视角平等,很容易引起读者共情。概括读者的反映,可以这样说,系列采访实录是“两本书”,既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参考书,也是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生动教科书。说是“重要参考书”,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很多都可以从他在地方领导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思考中找到雏形。这些创新举措和思考,都是他在各个岗位上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创造性贯彻落实。说是“生动教科书”,是因为系列采访实录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不同层级领导岗位的思考和作为,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他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对今天青年干部的工作和成长都是可学可鉴的。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主题教育根本任务中提到的这“四个以”,可以作为我们研读系列采访实录的方针指导和目标要求。即事求理,理在事中。重温系列采访实录,了解总书记一路走来做过的“事”,可以同读原著、学原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感悟“理”的力量。
以学铸魂
这个“魂”,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必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强调最根本的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一、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出生在革命家庭,中小学接受的教育就是“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这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习近平同志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他在梁家河的时候,反复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他读哲学著作,主要还是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他读得更加细致。
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自己认为坚定就坚定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而且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很多时候也是严酷的,是要终其一生的。他2006年9月为浙江大学学生做形势报告,讲到坚定理想信念时,他说:“人进入社会的过程就如同揉面粉的过程。面粉加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很容易散开,但是你继续揉,揉了千遍万遍后,它就再也不会散开,你给它拉长了,它也不会散架,反而变成了拉面,这是因为它有了韧性。人走上社会,就像面粉一样被社会不断地搓揉,刚开始可能会散架,但你信念坚定,受得了压力,越揉反而越韧,最后变得非常有韧性,再也不怕搓揉。” (《习近平在浙江》上册,第145页)
二、铸牢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在今天这样的和平时期,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等等,都是对党忠诚的直接检验。
习近平同志入党后,开始挑起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后来在县、地市、省各个层次工作,都是在党委的岗位上,始终以严格要求和实际行动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践行对党忠诚。
三、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些“金句”,早已在党员干部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样的人民立场,是从他心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是从他青年时代就牢牢树立起来的。
站稳人民立场,首先要对人民有感情。作为领导干部,不能站在人民之上,对人民抱以怜悯的救世主眼神,而应当融入人民之中,把自己视为人民的一分子。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因为有这样牢固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不管在哪一级岗位上,都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首要位置。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走好群众路线。他在正定把办公桌摆在大街上征求群众意见,在宁德建立“四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在福州提出“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建立下访制度,在浙江推动全省全面形成下访长效机制,把领导干部的“下访日”变成“服务日”“公仆日”,就是走好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以学增智
这个“智”,更多指的就是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就是履职尽责的本领和水平。习近平同志今年5月在陕西调研时深刻阐明“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
一、提升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习近平同志在长期地方领导实践中,经受了严格的政治历练。2007年3月24日,他到任上海市委书记,中组部领导介绍他,首先强调的就是“政治上强,有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是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的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体现了对“国之大者”的精准把握,展现了高超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体现为高超的领导能力。这种领导能力,集中体现就是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
二、提升思维能力。对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强调,对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视,对系统观念的重视,对包括“七种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内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考和实践的鲜明特征。他强调,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思维能力。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讲话上鲜明提出来的。党的事业,不管是一省一市,还是一县一乡,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地方各个岗位上都取得斐然政绩,很重要的是因为他能够娴熟运用系统观念,娴熟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把得住,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抓得实。
制定发展战略,是对领导干部思维能力特别是系统观念最直接的检验,是对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因而也是对领导干部全方位的考验。在正定、在厦门、在宁德、在福州、在福建省政府、在浙江,习近平同志都领导了当地发展战略的制定。
习近平同志对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仅综合性地体现在制定发展战略上,而且大量见诸日常的领导工作实践。今天来读习近平同志《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著作,能够感受到充盈其间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魅力。系列采访实录一本本读下来,我们可以从习近平同志各个岗位上对区域发展思路的谋划中,从对规划的科学制定中,感悟他对战略思维的坚持运用;从他的使命担当中,从他对历史方位的把握中,从他对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中,从他对文化和精神力量的强调中,感悟他对历史思维的坚持运用;从他对统筹兼顾和“十指弹琴”的要求中,从他对一系列重大关系的分析中,从他提出的“两只鸟”“两座山”“两种人”“两个治”“两只手”等工作理念中,从他对复杂局面的驾驭和复杂问题的处理中,感悟他对辩证思维的坚持运用;从他抓工作重视协调推进、避免单兵突进中,从他对城乡一体化、山海协作、长三角经济合作的重视推进中,感悟他对系统思维的坚持运用;从他对基层创新实践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推动中,从他对自主创新和创新驱动的高度重视中,从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创新制度和举措中,感悟他对创新思维的坚持运用;从他运用法治方式治省理政的谋划推进中,从他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制约的强调中,感悟他对法治思维的坚持运用;从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重点领域提出的底线要求中,从他抗击非典和防台抗台的周密部署中,从他对干部守住为官从政底线的强调中,感悟他对底线思维的坚持运用。
由此我们感受到,重视科学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突出优点,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和“七大思维”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他对长期各个层面特别是国家治理层面上领导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三、提升实践能力。躬身实践是青年的成才之路,是干部的成长之路。系列采访实录是习近平同志地方领导实践的忠实记录,他当时遇到的问题,很多今天我们还在遇到;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今天领导干部遇到相应的问题,甚至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有的干部说,读了系列采访实录,有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他建议年轻干部多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
以学正风
这个“风”,是党风,是党员干部的作风。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抓实以学正风,对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同志讲的这“三风”,在他身上是非常突出的,读书学习之风也同样突出。
一、培养读书学习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习近平同志不但喜欢看书,而且特别喜欢买书。不仅自己看书学习,推荐别人读书,还经常组织干部读书学习。到了中央工作,当了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也一直倡导领导干部要读书学习。
二、大兴务实调研之风。务实,就是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就是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这一点,在习近平同志地方领导实践中特别突出。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始终做到务实,根本来自于他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重视调研、善于调研,从在梁家河办沼气到四川取经开始,可以说贯穿在了习近平同志领导工作的始终。
关于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有过很多论述。《之江新语》开篇就讲调研工作,强调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有同志概括出习近平同志调研的六个特点,包括:第一,坚持先调研后决策,把主要精力放在决策前的调查、分析、论证上,以寻找和选择最佳决策方案。第二,总是把调研重心放在困难地区,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第三,最喜欢直接接触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第四,善于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第五,经常进行“随机”调研。第六,很善于借力调研,借助媒体记者和专家智囊的力量调研。
三、弘扬俭朴廉洁之风。习近平同志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他不仅律己严,也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他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以学促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全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习近平同志在地方领导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实干”精神,对于我们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倡导马上就办。“马上就办”,提倡的是一种精神,是对工作的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是有紧迫感、责任感,是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
马上就办,延伸出来的就是“钉钉子精神”,就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天,这些已经成为大家熟知的工作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注意把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抓成效,不断集小胜为大胜。”可以说,“马上就办”以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勤政为民的使命感,不仅在八闽大地悄然成风,更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二、做到科学求实。马上就办,绝不是蛮干,而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建立在全局和战略思考之上,建立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之上。
科学决策,很重要的是善于集中智慧、认真研究规律。在正定,习近平同志不仅广发英雄帖,求贤若渴引进人才,还成立顾问团,延请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在内的各领域50多位专家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在福州,他支持市委政研室成立政策咨询研究会,聘请一些比较善于做研究工作的部门领导及院校同志当兼职特约调研员,也把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吸收进来。他还亲自担任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领导研究会集中研究旧城改造和农村乡镇建设这两大问题。他担任福建省长后,亲自倡导、推动组建省政府智囊机构,先后组建成立了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团、“数字福建”顾问团、国际顾问团、法律顾问团。到现在,这些顾问团都还在运行。(《习近平在福建》上册,第337~338页)
三、坚持稳中求进。习近平同志虽然在每个岗位上都很年轻,但他给人的强烈印象是:“他有着超越他年纪的沉稳和干练,言谈举止得体,对问题的见解深刻,处理事情的能力突出,各方面都明显比同年龄人更成熟一些。”(《习近平在福建》上册,第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确立起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视之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求长期坚持下去。可以说,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就是“两个确立”带来的稳中求进的总结果。
重温采访实录,掩卷长思,且不说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如何,可以试问自己:
如果我们是中直重要机关的部长秘书,我们舍得放下光明前途,愿意沉到一个农业县去任职吗?当了县委书记,为了挖到一个人才,我们有在省城居民小区里高声喊的豪气吗?当了市里的常务副市长到村里去,我们接过村支书递过来的积满茶垢、黑不溜秋的茶杯,有一饮而尽的毫不在意吗?当了地委书记,我们有冒着酷暑披荆斩棘、走几小时山路也要走进下党调研的情怀吗?刚到一个地方工作,我们有为了处理违规私建住房甘愿得罪200多名县处级干部的无私无畏吗?
上世纪90年代在一片火热的开发潮中,为了保护三坊七巷,我们有敢于向城市整体开发说“不”的担当吗?当了省委副书记带队进藏,深夜听到保安说进藏的同事有高原反应,我们有让出氧气袋的云淡风轻吗?当了省委书记,我们有下到1000多米深的矿井去慰问煤矿工人的毫不犹豫吗?下去调研,看到地市干部在禁令之下还到高速公路地界迎接,我们有拉下脸的严肃较真吗?不管在哪一级岗位上,面对复杂情况和尖锐矛盾,我们有带头主动下访、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的真诚吗?……
类似这样的追问还可以提出不少。这之中展现出来的为民情怀、责任担当、务实作风、严格要求,对党员干部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重温系列采访实录,我们可以获取做人、干事、为政的深刻启迪,获取增长才干的丰厚滋养,获取勇毅前行的无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