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助力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高质量发展,坚守高校图书馆这一主阵地,不断深入全民阅读建设,肩负起高校图书馆在新时代古籍工作中的主导性任务,履行好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四“中心”定位 助力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李爱国(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
东南大学图书馆紧紧围绕学校核心任务和根本目标,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始终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发展为动力,守正创新,主动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在《东南大学图书馆服务力提升计划(2020-2025)》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驱动下,围绕“文献东图”“美丽东图”“智慧东图”“文化东图”建设任务,全力打造全校师生共享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科研支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和服务平台,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和获取体系,打造全媒体“文献信息中心”,文献保障“能级”大幅提高。建立了持续有效的文献保障制度,确保核心文献资源安全。围绕学校一流学科、交叉学科、新学科布局,补齐和新引进多种学术数据库,一流学科期刊文献保障率达87%以上。开展数字资源的分类评价,持续实施“纸质图书质量提升工程”;挖掘、评估、发展“南工教材”等特色馆藏,全力建设“工学教育文献中心”。开展文献资源重组与导航,提升馆藏资源可发现性,整理“开放存取”资源,集成CALIS、CASHL、CADAL等资源,扩大虚拟馆藏。充分发挥“东南大学文献资源建设咨询专家组” 咨询作用,学校的文献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纸本图书阅览进书院、还书在教室,数字资源校园内外无感获取,已逐步形成信息更加通畅、服务时间更长、服务地点更多、专业性要求更低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重新定义了馆舍空间价值,美化馆舍颜值,建设“学习支持中心”。近几年,先后进行了2次馆舍改造升级,改造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营造出数字学术中心、展览中心、学习书房、追光剧场等一系列特色空间,逐步实现从传统藏书借阅空间向集学习、社交、体验、展陈、创新为一体的多维空间转型,成为学校亮眼的文化地标之一。依托各类特色空间和学术文献资源,组建教学支持馆员服务团队,围绕学校“三制五化”育人模式,重点打造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通识教育拓展平台、创造性学习支持平台,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双一流”,为学科热点、人才评估提供数据分析和知识服务, 建设“科研支持中心”。持续推行“走进院系平台、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的学科服务模式,实施“精准情报服务工程”,为学院、学科、学术、学者提供精准、靶向、及时的情报分析,定期提供学科影响力与发展评估报告、学科态势及热点分析报告、论文引证报告、专利布局和预警报告等信息产品。2020年,设在图书馆的“东南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正式授牌为“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依托多年来服务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验,积极与校内外机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和人才培训、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知识产权学术研究等工作。自2021年开始,连续3年成功举办大学生知识产权知识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范围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充分认可。
打造高品质的育人文化服务阵地和校园文化传承中心,建设“文化东图”。以各类书展、读书沙龙、精读导读、讲座等日常活动为基础,瞄准服务节点,举办读书节、优质服务推广月、迎新季、毕业季等“两月两季”系列活动,重点打造“鸿声东南”“东图师说”等阅读文化品牌,依托“善渊读书会”“东南风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讲座+展览+空间”立体文化育人平台,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利用馆藏红色资源,打造“学习书房”和中国精神主题文化墙,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影响力逐年提升,部分优质活动被教育部、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新生入馆教育项目“爱上图书馆·环游探秘”获2022年IFLA国际图书馆营销奖。通过出版阅读文化育人丛书《书架上的指南针》固化阅读文化成果,定期出版原创电子杂志《书乐园》;设立“东南大学问鼎阅读奖教金和奖学金”,激励全校师生养成阅读习惯。
强力推进各种图书馆应用系统与智慧校园融合,构建图书馆数智服务体系,建设“智慧东图”。“东南大学图书馆智能咨询系统”实现了统一知识库,Web端、移动端、实体机器人端三终端智能咨询服务体系;“我的图书馆”“查收查引”“科技查新”“研修间预约”“原文传递”等应用系统成功对接校园信息门户;“电子签章”功能应用方便读者快捷获得“引证报告”确认授权;图书馆核心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学校信息中心“数据中台”;参建的“东南大学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项目,逐步实现“用户画像”,保障校园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准。
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之一。近年来,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激励和聘用评价机制,建立起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科背景多样、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馆员队伍,硕士及以上学历馆员占比达74%。同时,强化新馆员的轮岗锻炼,组织馆员开展线上共学和自学的专项业务培训,举办馆员沙龙、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业务技能大赛,成立“东南大学图书馆数据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图书馆青年阅读中心”,鼓励馆员学术能力提升、培养终身竞争力。近10年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百余篇。努力将馆员现实的服务能力与潜在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形成良性有序的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实现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100年前,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独立建馆,洪有丰、桂质柏、戴志骞、柳诒徵等一批著名图书馆学家曾先后在此供职。今天,东南大学图书馆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竭尽全力为学校领军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持、为高校图书馆事业作贡献。未来,仍将继续秉持“止于至善”的校训,向一流学术图书馆目标砥砺奋进。
推进经典教育 深化全民阅读
■钱 军(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党总支书记)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全民阅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和书香校园建设的重点,应当围绕“深化”二字做文章。
10年来,高校图书馆界发挥了在全民阅读中的主阵地作用,积累了较为成熟的阅读推广形式,比如征文、展览、共读、走读、讲座、书目等等。但如何深化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工作实效,就要将工作重心转向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阅读权益保障,着力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倡导并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润物无声。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高校图书馆要着力解决好“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开展经典教育是高校图书馆深化全民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开展学生的经典阅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充满书香氛围的环境,尊重并理解他们的阅读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探索中,逐渐掌握阅读技能,不断提升阅读力。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图书馆馆藏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的浩瀚图书,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择选优秀读物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这种阅读困境,学校应集合各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本校学生的学科背景和阅读需求,编制一份涵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阅读好书书目,以作为校方进行阅读推广的基础。
合理的高校经典好书书目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传统经典书目、教授推荐书目、年度好书书目(十年)。以上三部分组合成一份高校经典好书书目,是基于中国目前教育现状、高校学生阅读情况以及传统经典书目、教授推荐书目、年度好书书目的特点来考量,是较具普适性的书单模块。
书香氛围的营造和大学生阅读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应着力增进学生的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使其了解人的价值和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经典阅读推广与教育,是着眼于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因此,经典教育要强调以思考(Thinking)、理智(Reason)、判断能力(Judgment)为主要特征的智识教育。
因此,“分科阅读”与“分众阅读”是校园经典阅读推广的两个重要抓手。以理工为主的学校,应强调人文经典的阅读与推广;以艺文为主的学校,应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加大科普经典读物的推广。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生最缺少的是思考能力、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很容易从课堂上获得专业知识,但是,要增进能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识,则需要学科专业教育与经典教育的融合。
大学一年级是开展校园经典阅读推广的关键阶段,南京邮电大学多年来坚持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的“值得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的一本书”活动,是该校每年毕业季的品牌活动之一,着眼于推荐那些“你读过的,值得学弟学妹们在大学期间应该去读一读的书”,受到了较好的反响。
推进校园经典阅读推广,要克服传统阅读大多局限于教室、图书馆、书房、宿舍等空间的不足,充分利用泛在技术手段,聚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和内容,整合不同的媒体介质,通过阅读与视听相结合、与体验相结合、与分享相结合,让读者形成多维度、虚实结合的阅读体验。一是推送式阅读推广,这种方式类似于传统阅读中的“转载”,将相同或较小变化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放置或推送到不同的泛在媒体平台上。二是拓展式阅读推广,类似于传统阅读中的“改编”,将延展性的内容发布到不同泛在媒体平台上。三是触发式阅读推广,类似于传统阅读中的“推荐书目”等延伸性阅读。链接、短信、二维码等手段,是激励跨媒体阅读行为的关键。四是共创式阅读推广,如多终端协作式创作活动,通过读者的动态参与,不断搭建平台、链接来响应读者的“阅读旅行”。
推进校园经典阅读推广,提升大学生阅读力,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行为进行专业化干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我们认为,将学生的经典阅读意愿转化为阅读行动,相应地要从文本内容的可读性、阅读主题的适切性、榜样和同伴的影响力等方面入手,营造浓郁的泛在经典阅读文化氛围。所谓阅读文化,不是对文化的阅读,而是指“学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提供良好的阅读资源、环境和服务,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阅读、欣赏阅读”的局面。对学生阅读态度进行专业化干预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努力将“被动接受阅读”的态度,逐步转化为“主动接受阅读”和“主动扩展阅读”的态度。
肩负使命 探索古籍出版传播新路径
■李 丹(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 史 梅(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江苏高校图书馆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重要阵地。全省高校图书馆拥有古籍线装书约90万册,占江苏省古籍藏量总数的20%。近年来,在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南京大学图书馆不断探索新时代古籍工作新机制,积极创新古籍保护利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共建共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古籍工作要求,亟需创新机制,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古籍工作方面的组织性、主导性作用。
古籍新发展的南大路径
南京大学图书馆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拥有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占全省总量近10%,占全省高校图书馆总量约50%。此外,还拥有善本3000余种3万余册,44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尤以古代方志、目录文献、边疆图籍、明清别集、丛书类书收藏为特色。
完善存藏环境保护古籍。2012 年全部古籍搬迁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古籍书库按国家标准建设,配有精密空调、安全监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现馆藏良好。
开展技术创新修复古籍。所藏古籍大多经过水火虫兵侵害,破损、虫噬严重。为此,2016年建成文献修复中心,并建有完整规范的修复档案。现有专职修复人员4名,常态化开展古籍修复及技术研发、学科教学、人才培养、合作交流,两项修复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8年以来,陆续开设了“书籍装帧与设计”艺术类本科课程、“传统印刷装帧与文化传承”劳育实践课程,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推进整理出版嘉惠学林。20世纪80年代复制了《貂珰史鉴》《芜关榷志》《历朝茶马奏议》《幽怪诗谭》《钤山堂集》5部馆藏孤本。2004~2005年,影印了明刻本《东坡禅喜集》《鹦鹉洲》。近10年来积极打造古籍出版南大品牌,先后出版《南京大学藏近现代名人手迹选》(2册)、《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70册)、《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稿钞本卷》(40册)、《南京大学古籍善本图录》(2册)。
发挥共建共享活化利用。自2003年以来,积极参与全国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并设有古籍数字化工作小组,探讨与人工智能学院合作研发数字化系统。数字化古籍在“南雍撷珍——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与特藏文献发布平台”发布利用。
服务江苏文脉传播古籍。为《江苏文库》提供古籍底本累计198部,总计约15万拍。并依托馆藏资源,支撑并参与省纪委、南京大学合作出版的《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
探索古籍文献三全育人。“4·23”世界读书日与“金秋南大读书节”期间,每年推出不同主题的古籍展览、沉浸式导览与现场体验活动。如China Daily刊发“Campus Tale for Ancient Books”(2021年12月2日),报道《册府千华 南雍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使展览声名海外;组织3场“跟着教授看展览”,直观深刻地阐述古籍所蕴含的知识与智慧,现场超600人次,“扬子鉴藏”直播收看人次超100万。拍摄播放的书籍装帧与古籍修复视频(如《指尖上的记忆》、《书之为物—续线继纸,缝缋编缀》系列、《馆藏典籍里的中国》系列、造纸印刷系列等)也广受好评。
新时代古籍发展的南大思考
新时代古籍保护需要突破原有的专家兴趣性、独占式研究特点,发挥组织性保护活化功能。而江苏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丰富,古籍保护、利用及出版能力强。因此,新时代古籍工作中,更需要调动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在古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厅主管的高校图工委是全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者,隶属高教处,主要是开展组织性的古籍整理与研究。但以领衔专家为主导的古籍整理与研究隶属教育厅社科处。因此,要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性作用,建议社科处与高教处联合合作,并明确积极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与活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并纳入“数字人文”建设,为引导专家开展更为广泛性的研究提供平台及文献保障,避免古籍工作的学术利益分割而影响古籍工作的全面推进。
二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同编制“古籍联合目录”。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南京图书馆)协调下,各古籍收藏单位基本摸清了家底。针对各单位古籍著录标准不一致问题,还需要联合高校图工委,制定并发布统一标准,以编制统一的古籍联合目录,整体显示江苏古籍收藏。
三是发挥高校图书馆新时代古籍人才培养优势。古籍工作包括鉴定、编目、整理、修复、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需要培养人才队伍。针对目前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问题,建议依托高校图书馆,将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融入相结合,依托古文献整理、艺术、信息管理、人工智能等学科,建设以定向培养为主导的高层次古籍整理与保护人才梯队。
四是打造古籍数字化共建共享的知识服务平台。目前省内古籍收藏大馆都开展了古籍数字化扫描,但距离可以检索、编辑等活化要求还有差距。建议推进古籍保护与人工智能学科的合作,研发体现江苏智能技术实力、具有江苏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系统,建立古籍共建共享平台。如2022年7月省高校图工委就明确了打造江苏省高校珍贵古籍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方案,并于2023年4月基本完成第一期项目的建设,即将发布。
五是让古籍走出“深闺”,走进课堂。宣传部门应鼓励各单位结合新媒体宣传手段,举办形式多样的古籍展览与传统文化互动体验。社科部门应组织古籍工作者开展类似江苏文脉的组织性古籍研究,讲好古籍故事。高校图书馆部门,并联合公共图书馆等古籍馆藏单位,建设一批古籍精品课程,乃至古籍慕课,让高校师生乃至社会了解古籍、热爱古籍,自觉守护与传承中华文脉,不断注入民族复兴的知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