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江苏高校图书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中华文化传承 贡献图书馆应有力量
——江苏高校图书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江苏省各高校图书馆都藏有丰富的古籍资源,是中华文化血脉的记录与见证。一直以来,江苏省各高校图书馆注重保护和挖掘古籍文化遗产的价值,勇于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江苏省各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坚定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感,将在实践中展现新作为,推动新时代古籍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传承文化血脉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欧阳志(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李盛培、于海燕(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工作,提供了及时而宝贵的重要指南。

  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载国家文明的标志,更是传播文明的重要方式。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抓住古籍事业发展的新机遇,通过对古籍的收集保护、推广利用、传承创新,充分挖掘古籍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从而自觉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

  古籍收藏现状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古籍1439种,14318册。馆藏古籍《宋元通鉴》(明天启乙丑年【1625年】)以其年代久远,出自名家(薛应旗版)之手,成为我馆最为古老的馆藏古籍。《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清]高兴等辑,[清]康熙四十五年敕辑)收录人物、人文器用、自然界三类咏物诗,时间跨度从上古直至明末,共录诗14590首,该书入选《江苏省古籍名录》。晚清最权威兵书《西洋兵书十种》,由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编定,清末石印本,共12册,83卷,成为我馆镇馆之宝。

  南京理工大学古籍的保护利用

  图书馆始终重视对古籍的保护和利用。2000年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整理编纂。2010年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核实补遗、做好古籍的著录、分类、编目等工作,正确揭示馆藏古籍文献资源情况。2014年图书馆编辑录入古籍图片,校对并内部出版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古籍图录》和《南京理工大学民国文献目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古籍文献,2022年图书馆对馆藏所有古籍进行护封函套。2023年图书馆将古籍资源建成古籍特色资源数据库,以电子数据形式展现给读者,便于读者的阅读利用。在微信公众号上每周推送古籍书目荐读,不定期举办经典古籍书目展览,图书馆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推广形式,让古籍走进师生,吸引读者阅读经典古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核心理念和精神价值的认同。

  古籍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保护水平,深入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构建古籍的数字化与立体传播,以现代创新手段展示古籍之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讲好古籍里的中国故事。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为中华文明传本扬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助力古籍传承与创新

  ■常州大学图书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强烈反响。作为高校图书馆,我们肩负着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智慧。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侵蚀,古籍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个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整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古籍整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幅提高整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图像识别、文字识别和语义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古籍的数字化转换、自动分类和智能索引,使得古籍的整理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保护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古籍文物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纸质腐朽、虫害等多种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古籍文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文物修复和数字化重建,为后代保存和传承提供更好的条件。

  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利用方面能够提供更多可能性。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可以对大量古籍进行智能化分析和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参考。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和虚拟实境等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丰富的古籍阅读体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参与度。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中,我们需面对挑战和问题,需将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结合,尊重古籍独特价值。解决隐私和版权问题,确保合法使用数字化古籍。同时,技术发展需与古籍传承目标衔接,保持可持续和适用性。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承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强化合作与交流,探索人工智能与古籍传承的最佳结合点。关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和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打造智慧图书馆,让古籍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芒。

  元宇宙视阈下古籍整理与保护新思路

  ■吴银燕(常州大学图书馆)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古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记载和见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研究古籍整理和保护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不仅有利于古籍原件的修复与保护,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古籍文献存取、检索与查阅的便捷化。

  元宇宙视阈下,图书馆可以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依托现有的纸质古籍文献资源,采用配音、动画制作等技术将文献资源转换成各种形式的知识,生成数字孪生资源,比如将天文、地理、历史、游记一类的纸质古籍文献,制作成各种格式的音频、3D视频;将普通的文字文献,让专业的老师或学生采用朗读或者说书的方式整理出来,让普通的文字充满情感;将图片类的文献配上语音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图片内容,增强读者阅读的沉浸感。 

  另外,我们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网上虚拟展厅,将数字化的古籍文献资源整理加工成古籍专题资源库,读者可以通过虚拟数字身份进入虚拟展厅,自由阅览古籍文献资源。

  其次,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古籍资源画像,对古籍文献资源元数据进行标引,设立主题、分类、摘要、作者、浏览次数、下载次数、用户评价等关键词,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元宇宙视角下,未来图书馆要实现中华文化全方位呈现、全面共享,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体系,努力将未来图书馆打造成文化资源最全面、文化体验最丰富、文献交流最通畅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的体会和思考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煤炭古籍记录了我国煤炭开采、加工、运输、利用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和技术经验的珍贵文献。从《天工开物》(明代)到《中国矿业史略》(民国),煤炭古籍文献涵盖了从明清到近代各个时期的煤炭相关知识,不仅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煤炭领域的智慧和创造,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这些古籍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宝贵遗产。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收藏、展示、传播煤炭科技发展、能源高校办学历史,以及馆藏古籍、煤炭特色馆藏文献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对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的整理、编目、数字化等工作,提高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每一本文献进行了详细的书目描述、内容提要、主题词标引等,同时积极开展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以实现其电子化保存和网络化传播。

  二是加强对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的展示、宣传、推广,提高其知晓度和影响力。联合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等共同进行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的收集和展示,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信息,向师生和社会宣传我国煤炭科技发展历史和成就。

  三是加强对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的研究、利用、创新,提高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和合作,探讨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鼓励和支持我校师生利用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开展教学和科研;注重将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了基于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的创新利用,如以文献中古代采煤图为元素设计和建设了图书馆文化展廊,设计数字产品和文创产品,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总之,我馆在馆藏古籍、煤炭特色文献保护利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继续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图人智慧,共促文化传播

  ■李  倩(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数字技术部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在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路和指导方针,也对作为信息资源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馆员,我们要更加注重保护和挖掘古籍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细心整理:履行古籍整理使命,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盛世修文,在我们这个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时代,国人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意愿和能力。古籍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人应当注重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古籍,并根据古籍文献的特点,注重系统的归纳和分类,对古籍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为后人保留更多优秀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严谨保护:肩负古籍保护责任,守护中华文脉载体

  古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图书馆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手段,控制环境、定期检查和维护,尽可能保护古籍文献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同时,图书馆应引入各种数字技术,对珍贵的古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一方面保护了文化遗产,使古籍承载的知识不因载体的轶亡而消逝,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文化资源获取渠道。

  积极利用:发挥古籍文献作用,促进文化传播发展

  图书馆应该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文化价值,以更加专业、科学、系统的技术支持和知识服务,满足人们在多种形态下的阅读、学习和研究需求;注重通过新媒体等渠道推广优秀的古籍文献,让更多人能够接触、了解和研究这些文献,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光辉历史,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图书馆人新的要求和动力,我们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古籍文献管理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学习,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文化信息与知识,为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转第29版)  (上接第28版)

  寻访《真美善》 不辱新使命

  ■张红亚(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6月1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说:“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4年暑假,应学院老师要求,在费尽周折后,历时整整2个月,来回邮件20次,在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的马文筠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寻访民国期刊《真善美》并完成电子化,共计4333拍,刻录光盘13张。虽然还有失落几期未能找到,但这已经是国图倾囊相助了。

  《真美善》杂志由曾朴、曾虚白父子任主编,1927年10月在上海创刊,1931年1月停刊,共7卷3期, “真”是指“专一取做文学的标准”,“美”是指“文学的组织”,“善”是指“文学的目的”。曾朴主张中国的文学应开辟“新路径”,主张输入外国新文学、注入新血液以扩大中国文学领域 ;他也赞扬“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提倡纯净的大众化的白话文和“平民文学”。虽则,曾朴的文学观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 ,但作为出身于封建营垒的老举人,能够如此勇于接受新事物,洵属可贵。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正意味着曾朴是紧跟着历史车轮前进的。

  很有幸亲历对民国期间常熟地方文献的收集,助力老师们所做的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曾朴父子翻译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49)的顺利进行。如果说老师的课题研究是对古籍文献的锦上添花 ,那么践行“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的宗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是我们作为文献工作者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张謇学濒危稀见文献数字化保护和利用

  ■徐 毅(南通大学图书馆馆长) 李 强(南通大学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清末状元张謇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缔造者。他一生致力于创实业、办教育、兴修水利、海防、盐垦等早期城市现代化建设。南通地区留存有大量有关张謇的近代文献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其中水利、海防等方面文献和遗迹遗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一部分已经消亡,幸免的遗迹也面临消亡的危险。此外,许多张謇学濒危稀见文献散落域外或民间。这些资料都是重要的城市记忆文化遗产,对其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既是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也是对“数字中国”战略的响应。

  南通大学图书馆长期致力于张謇学濒危稀见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保护,构建张謇特色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技术、语义知识组织工具和人工智能新方法对张謇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综合利用国内外领先的古籍数字人文平台和古籍资源库收集张謇手稿、档案、信札、诗文等原始文献。采用机器OCR识别辅助人工校对濒危文献,将图像文件转为可编辑的文档,再利用关键词精准定位整理古籍文献。通过关系图谱链接人物、地域以及时间,关联多种资源类型数据进行展示,把文化背后的关系找出来并以图的方式显示。目前已收集整理稀见张謇手稿、信札、诗文、档案等1000余种。同时通过知识图谱推理,发现更多文献证据链,考证和发现更多散佚民间和域外的珍本、孤本、手稿、信札、档案等濒危文献。为了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探索运用GPT类技术融入虚拟博物馆,让南通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活起来,提供超越时空、沉浸式、集中的展览,丰富用户的文化体验。用户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式参观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场所,感受南通近代历史的生命力。

  以经典阅读推广助力文化传承发展

  ■马其峥(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经典书籍和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承载。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敬畏经典、阅读经典和传承经典是高校图书馆的应然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优秀经典作品的浸润。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立足所在城市优质文化禀赋,大力推进以“金陵文脉”为特色的馆藏资源建设,馆藏了以《金陵全书》为代表的一大批南京珍版经典文献以及近现代经典书籍。同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常态化展陈馆藏经典作品,确保师生能够亲近经典、品味书香,在徜徉经典作品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面向高校师生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开设“从六朝古都到文学之都”“映日千帆辟丝路”等历史文化讲座,尊崇经典文献、阅读经典佳作在校园蔚然成风。同时,突出广大师生在弘扬优秀文脉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师生开展“行走的城市文学课”,赏析和诵读南京历代名篇佳作,体验南京木刻雕版印刷工艺,举办新媒体创意写作大赛,切实推动优秀城市文脉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在“第二个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引下,高校经典阅读推广工作内涵更为丰富,承担的职责任务也将更加重大。面对时代呼唤和师生期盼,高校阅读推广工作者应当自觉担负起推广经典、传承文脉的使命担当,更加主动更加有为地开展经典阅读推广,为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创造新文化助力赋能。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唐亦玲(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吴 静(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在传统文化领域一直辛勤耕耘的我校图书馆员和师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坚持得到了高度认可。我馆一直紧跟学院学科专业所需进行跟进式服务。通过研讨会、专家系列讲座、专家系列文章讲评会、座谈会、著作签售会等多种形式在文化学者、民间工艺大师和学校师生之间架起桥梁。先后邀请叶兆言、潘知常、薛冰、毛静、曹寇等多位作家、学者、工艺大师、非遗继承人到校与师生交流、座谈或授课。正如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所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校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和古籍修复专业与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馆所机构进行合作,在“古籍数字化”“文献保护专题(红色文献保护方面)”“古籍修复”等传统文化课程中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布达拉宫、南京图书馆、安徽、福建、山西、贵州等省市图书馆或博物馆古籍部录用。同时,我馆以“金陵文学汇“这个常设固定综合展区为平台,集中陈列展示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人文、艺术等相关书籍和图册,读者可浏览可借阅,通过南京历史这根线,触摸中华文明的整体历史脉络。“金陵文学汇”还特别针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历史,开设了“红映金陵”常设主题展。

  我馆全体馆员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让更多师生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今天的青年学子如朝阳如猛虎,具有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他们在精神上独立自主,自信坚定,在能力上身怀国家建设需要的技艺,是中华文明的可靠传承人,相信他们在建设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上,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必将大有可为。

  汲古润今 科技赋能 以古籍资源创新文化传承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

  ■栾旭伦(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区域智力支撑中心,对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机载体,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力军,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源泉。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以馆藏古籍资源为抓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用科技的手段呈现,以今人的方式阐述,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古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典籍为载体,薪火相承。让古籍走出“深闺”、走近读者、融入学科发展是古籍保护利用的出发点。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以古籍为载体,以学科服务为切入点,编纂馆藏大型典籍丛书子目提要,将古籍知识与学院相关教学课程深度融合,开辟图书馆为实践教学课堂,将古籍检索知识、线装书装帧实践等融入课堂教学,引导读者身临其境,为读者搭建沉浸式文化传承平台。理论、实践、教学三者的结合激发了读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推动了古籍文化传承,有效助力了学科创新发展。

  沉浸体验,保护弘扬。有效保护是古籍传承的保障,亲身实践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参与古籍保护,是宣传保护理念、树立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实践中,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雕版印刷、拓印、古籍修复等传统技艺体验,用属于年轻人的方式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技艺,引领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以科技为抓手,用今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深奥的古籍“活”起来,是吸引年轻读者爱上古籍,实现古籍传承与保护的落脚点。在传统文化普及方面,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现场展览、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让读者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科技让古籍展现恒久魅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生机勃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图书馆为场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科技的手段进行现代化的讲授,保护与创新并举,弘扬与传承并重,古籍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守护典籍 传承文化 服务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大局

  ■常 璐(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要加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典籍、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展好。“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这为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彰显了古籍保护工作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守护典籍 传承文化”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党校图书馆也不例外。江苏省委党校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多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珍贵古籍名录,并于2022年获批“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近几年来,我们以“守护典籍 传承文化”为使命,把对馆藏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普查、修复、展示、研究、利用”五位一体的古籍保护模式,服务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大局。

  坚持守正创新,做好古籍的传承与发展。

  党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坚持党校姓党,牢牢把握古籍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于古籍资源,要有甄别地对待、有扬弃地传承,撷取当中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古籍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党校力量。

  坚持藏用并举,做好古籍保护与研究。

  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目前共藏有古籍2982部,23538册,不仅刻本、稿本、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等一应俱全,还有不少名人批校题跋本。利用数字赋能,让古籍以全新的形式延续生命,将古籍展示与深入揭示相结合,兼顾古籍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进行系统的保护性研究,推动古籍资源的“活”化。

  坚持资源共享,做好古籍的运用与宣传。

  馆藏古籍数量、质量以及珍贵程度在全国党校系统名列前茅,要充分运用好这一馆藏资源,将古籍的开发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为强大的专业支撑,将古籍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为人处世的道理、经世致用的思想等优秀文化内涵融入于干部的教育培训之中,牢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文化底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稿/ 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
   第03版:2023BIBF现场/集团·展团风采
   第04版:2023BIBF现场/集团·展团风采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2023BIBF现场/中外交流
   第07版:2023BIBF现场/中外交流
   第09版:2023BIBF现场/新书发布
   第10版:2023BIBF现场/出版专题
   第11版:2023BIBF现场/出版专题
   第12版:2023BIBF现场/出版专题
   第13版:2023BIBF现场/重要发布
   第14版:2023BIBF现场/专业出版
   第15版:2023BIBF现场/教育出版
   第16版:2023BIBF现场/版权签约
   第17版:2023BIBF现场/论坛聚焦
   第18版:业者论坛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行情报告
   第21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2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3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4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5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6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7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8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29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30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31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第32版: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
为中华文化传承 贡献图书馆应有力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江苏高校图书馆专刊28为中华文化传承 贡献图书馆应有力量 2023-06-23 2 2023年06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