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今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一时间,“科幻”再度成为热词,将科幻从小众类型文学引入大众文化视野,也让举办地成都内在的“科幻气质”散发出更多元的魅力。
从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首次获雨果奖,到成都作为世界科幻大会首个中国举办地,八光分文化首席执行官(CEO)杨枫见证了中国科幻文化积蓄力量、在全世界“破圈”的历程。作为科幻大会的申办者、筹备者与参与者,杨枫感触颇深:“本次大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科幻整体力量的亮相。多年来,中国科幻从业者通过很多渠道打通东西方科幻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为了让整个世界看到中国科幻当下的发展样貌,但之前的力量相对分散,而此次展现的是整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全世界的科幻迷通过这一平台团聚,进行各层次的文化交流,对于科幻进一步发展的整体推动性非常强。”
此番破圈,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科幻影视及产业化发展获得了大跨步、飞跃式的发展。科幻原创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科幻颁奖与交流活动异彩纷呈,科幻出版也成为图书市场的热点门类。
记者了解到,全国有200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过科幻作品,包括小说、绘本、画册、研究性文集等,入局者数量目前仍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有意识地将科幻作为重点出版方向,不断加大力量和投入,一些出版社还成立了分社或专门部门来负责科幻策划与出版。民营策划公司也成为推动科幻出版的一股重要力量,加强与出版社合作,推动国产科幻出版的系列化和精品化……种种迹象都显示出科幻出版在中国的蓬勃前景。那么,这些乘风而起的重要标志和阶段性成果背后,各家出版策划机构如何明确自己的方向,又如何将图书品牌嵌入到科幻生态中,对于行业接下来在科幻领域继续布局甚为重要。
找准比较优势 走好特色新路
科幻出版是科幻创作的源头,是科幻产业的发展基础。大部分出版机构聚焦经典科幻作品,重点打造科幻名家名作和名家研究类图书,对国际国内主流科幻奖项获奖作品的追踪式译介和出版也一直在进行。随着对技术、商业进行哲学反思的新浪潮时代和赛博朋克时代的到来,出版机构将眼光投向科幻文学领域的新锐作家,译介了众多具备市场前瞻性的作品,为科幻出版市场赋予更多新鲜活力。
今年,除了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落地中国外,雨果奖也是首次在中国揭晓与颁奖。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3位获得雨果奖殊荣的中国作家。《时空画师》发表在《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上,也可以说,海漄是《银河边缘》平台发掘出来的新作者。
八光分文化是2016年创立的新兴科幻文化机构。2017年底,中国的八光分文化与美国的GALAXY’S EDGE(美版《银河边缘》)杂志达成版权合作,以中美双主编的形式合作《银河边缘》科幻MOOK系列。
为了给中国的年轻作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八光分在项目引进过程中格外在意“比例”问题,提出每期《银河边缘》MOOK要按一定的比例刊登中国原创小说。开始时,对方较为强势,要求中国原创科幻内容占比不能超过25%;到后期觉得八光分做的品质还不错,同意将比例调到30%。该杂志目前已出版了15期,而中国原创科幻内容的比例已达到50%。
近年来,杨枫率领团队先后策划了“光分科幻文库”“中国科幻佳作选”并积极和英美知名科幻机构合作,出品了“神秘博士”官方小说系列、“冷湖科幻文学”系列,并持续挖掘本土科幻作者,延续着杨枫在《科幻世界》工作时的思路。(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版)
八光分文化联合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科幻口述史》三部曲,作为世界科幻大会的特别献礼,为全世界科幻迷奉上珍贵而生动的中国科幻历史图景。2022年该系列第1卷入围雨果奖并实现阿拉伯语版权输出之后,双方一鼓作气,推出了该系列的第2、3卷。
同样生长在成都这片科幻土壤上的,还有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该社总编辑秦伏男表示,本社致力于科幻出版20多年,累计推出近400种科幻图书,引进了众多世界优秀科幻作家的精品力作,推出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银河少年科幻丛书”等产品线。为助力提高中国科幻文学知名度和影响力,该社还打造了冷湖科幻征文获奖作品集系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7年8月成立了科幻编辑部,并于2022年将该部门转为科幻分社。该社科幻分社社长王卫英表示,部门在创立之时即按照“研究+出版”的方向进行规划,将创作、研究、出版、营销等一系列资源进行整合。在图书产品线上,尝试“科幻学术图书”和“科幻文学图书”两大类的拓展。分别从作者影响力、作品经典程度、受众年龄段等维度进行系列图书策划,推出了科幻名家系列、科幻精品系列、少儿科幻系列、科学童话系列、青年作家系列、作文集系列、科幻研究系列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组建了科幻文学出版分社。该社科幻分社社长高坤告诉记者,北理社作为一个理工类、教育类出版社,涉足科幻文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该社最早涉足科幻文学出版是在2015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在部门建设、制度管理、作者与人才培养、内容资源构建等多个方面发力,如今已建成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科幻文学出版体系。
译林出版社科幻出版品牌的辨识度,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幻想文学图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该社世界文学出版中心负责人吴莹莹告诉记者,译林社作为外国文学出版重要阵地,早些年虽然没有规划过单独的幻想文学产品线,但一直在陆续出版高品质幻想文学。2013年,译林社开辟了一条幻想文学产品线——“译林幻系列”。该系列选择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5部作品作为最初尝试,后续又选择了特德·姜、安迪·威尔、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等作家的作品,不断壮大“译林幻系列”。2023年11月,译林社将重点出版日本科幻巨匠小林泰三的新书《杜子春的失败》《逃离未来》《看海的人》。2022年,译林社开始出版本土科幻作家的作品,出版了多次获得银河奖的潘海天的2部作品《黑暗中归来》《永生的岛屿》。
“在‘译林幻系列’的整体打造上,一个比较明显的风格就是‘去类型化’。”吴莹莹解释道,如果一个科幻作家探讨的是人类普遍意义上关注的话题和困境,那就不需要将其在形式上类型化,而是要尽力将它们推到更为广阔的读者面前。
新星出版社以引进外版的科幻图书为主,从比例上看,引进科幻作品占比90%以上,涵盖的题材比较广泛,既有传统的太空歌剧、科幻大师的古早经典作品,也有多个主题类型的科幻选集,日系幻想文学以及热门IP漫画及周边等。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库负责人黄艳介绍,最近3年,该社每年科幻类图书的造货码洋平均在3000万。
“首次向国内引进”是新星出版社显著的标签之一。该社首次引进了英国“天才”型科幻作家伊恩·M.班克斯的科幻系列“文明”,共10种,目前已出版5种;首次引进美国幻想文学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的100篇科幻短篇,推出“雷·布拉德伯里自选集系列”,即《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四卷本,此外还有该作者的悬疑惊悚科幻集《杀手,回到我身边》《温柔的谋杀》以及一部长篇作品;2023年初,首次推出《格雷格·伊根经典科幻三重奏》,至今已经加印5次,硬科幻畅销书实至名归。
未来事务管理局自2016年成立以来,持续挖掘科幻领域新的产品与价值。作为内容出品方,截至目前,共出版了54种科幻图书,囊括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世界奇幻奖、西奥多·斯特金奖等获奖作家的作品;推出了“不存在”系列,包括《时间不存在》《猫不存在》《未来人不存在》《另一颗星球不存在》等合集。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姬少亭介绍道,为了增强原创科幻力量,帮助年轻作家出版优质作品,未来局策划了科幻工作坊系列,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万达集团等国家机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组织优秀科幻作家与科学家、研究者近距离交流,参观科研进展和成果。科幻作家们以参观见闻和思考为素材,创作了主题科幻小说,汇集出版,由此诞生的《大国重器》《造访星辰》以及“华夏科幻系列”等作品,将科幻文学与中国科技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备受读者喜爱。
明确市场之需 青少年板块频发力
当下,青少年科幻赛道颇受出版机构青睐。从图书发行情况看,在众多科幻出版物中,基于青少年的科幻名家作品是受众面最广的,图书涉及面也日渐开阔,面向人工智能、脑科学、平行空间、航空航天、外星文明、时空交错、秘境探险等多种科学主题创作,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文学性。面对尚未饱和的内容增长洼地,如何下注,成为新的考验。
“强者如林,如何找到我社在其中的定位?为此,社内进行了多轮探讨。如果成人科幻小说的市场已经充分竞争,我们是不是另辟蹊径关注少儿科幻及科幻领域的非虚构作品?”面对青少年科幻市场,成都时代出版社执行董事、总编辑达海时常思索躬身入局的最佳路径。
达海介绍道,成都时代出版社从2021年开始积极引进资源型人才与专业科幻作品编辑,以项目孵化为主,实行单书经营业绩考核,做到政策、资金、人员的充足匹配。该社2023年科幻出版主要围绕科幻小说、科幻理论两条产品线进行。小说部分现阶段主要侧重于少儿科幻,推出了世界范围内第一部全面梳理并评价中国少儿科幻发展历史的著作《中国少儿科幻史话(1949—2021)》,还推出了《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集》。2024年,该社将推出立足本土文化的“科幻+巴蜀文化”主题少儿科幻作品“巴蜀大冒险”系列,并寻求影视、动漫、游戏、数字等方面的融合开发。
将面向青少年的科幻与科普相结合,是北理社的主要发力点,“幻想家”和“明日少年创意学习书系”是其着重打造的2条产品线。“幻想家”主要涵盖国内外作家的科幻文学作品,该品牌的动销产品数量已有百余种,其下还建立了一些子品牌,例如,“科幻硬阅读”系列、“幻想家世界科幻译丛”系列。而“明日少年创意学习书系”则更倾向于青少年科幻科普教育,内容包括科幻阅读与写作、科幻绘画设计、科幻科普学习等多方面。经过2年时间的投入,该系列已出版了多部作品,如《藏在科幻里的世界》《中国青少年科幻分级读本》《看,你画出了未来》等。“科幻教育将是我们的一个出版重点,计划在未来2~3年内将这个品牌送入更多孩子的手中。”高坤说道。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王晋康少儿科幻系列”等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发行量也不错。王卫英表示,截至2023年10月,科幻名家系列的《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全6册)》累计印刷15万套、“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累计印刷44万册、《流浪地球·彩插版》首印10万册。
此外,接力出版社的“阿西莫夫少儿科幻小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鲲鹏”科幻文学系列,未来事务管理局的“青少年探索者”系列等,均是从科幻大咖为少年“弯腰”创作到新锐的少儿科幻作家积极探索,共同树立了新时期中国科幻风格,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科幻力量。
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上,出现令人动容的一幕——刘慈欣与一群成都师生的“十年之约”。据悉,10年前,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胥敏曾给刘慈欣写邮件,并附上孩子们阅读《三体》的读书笔记和问题。刘慈欣收到后很快予以回信,鼓舞了孩子们追求科幻的梦想。
在岁月的流转间,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杨枫身上。杨枫回忆道,八光分文化出品的“领航员少年科幻丛书”是专门针对8~15岁读者创作的科幻作品。美丽未来当代儿童艺术馆是海南省海口市一家儿童绘画教育基地,该校老师买到“领航员少年科幻丛书”后,当即被其中的40个科幻故事所吸引,于是组织学生围绕图书内容画了100幅科幻画。“这群孩子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13岁,他们把作品打包寄给八光分文化。我们当时特别感动,感受到作品的价值所在。对于作家,这种激动感会更加强烈,他们从心底里希望自己的东西被读者看到,能够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颗科幻的种子。”
杨枫表示,为了鼓励孩子们写作,八光分文化与红星教育发起科幻征文活动,并基于活动策划了少儿科幻创作课程,召集科幻作家、编辑共同为孩子们教学,让他们从更广阔的层面,感受到科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