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丽
2023年6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青年作家杨娟的长篇新作《小红马》。这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军旅题材小说,让孩子们在一头小骡子的生动讲述中,走近雪域之巅的传奇跋涉,感受边防军人的壮丽诗篇。
在西藏地区的边防线上,不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公路不畅,车辆不能正常通行;高原地形复杂多变,直升机也无法正常启用。因此,一些哨所所需的物资、往来家书等只能依靠原始的手段——用骡子驮送。长篇小说《小红马》便以此为背景,用一头名叫“小红马”的小骡子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小众”又“式微”的骡马运输队执行一次日常任务时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经历。战士们带着骡子和军犬,穿密林、过雪山、闯沼泽、渡急流、攀悬崖,一路遭遇蚂蟥、泥石流、毒蛇、沼泽、雪崩等,步步惊心,如履薄冰,但团队一往无前,用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任务。作品为小读者打开了一幅自然、动物、人性美美与共的诗意画卷,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展现新时代边防战士勇敢、无畏、拼搏、奉献、永不言败的铁血军魂。
说起这本书的选题缘起,杨娟坦言,2022年,苏少社社长王泳波向她约一部关于马的小说,在搜集素材、阅读观影阶段,一次偶然,杨娟从一位退伍军人那里听说了骡马运输队的故事。经由朋友的讲述,杨娟眼前浮现出一位位在藏区用双脚艰难跋涉的运输班战士,还被一头瘦弱的骡子吸引和打动,继而写成了兼具驴、马特性的小骡子的故事。
编辑收到的第三稿已相对成形,不过由于故事中涉及民族宗教传统、民风民俗、神话传说,还涉及边防、动物知识等,为确保符合出版要求,出版社邀请图书出版、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军队等方面的专家审稿把关,编辑也同步通读审稿,从导向性、知识性、文学性、儿童性、情节结构、叙事节奏、语言风格等多角度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姚苏平教授跟我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尤其说到第三稿中骡子、马、小猪、熊等动物的形象塑造得过于诗性、浪漫、不羁,较为同质化,读起来不像动物,更像人。她提出,作为一部以动物口吻写成的儿童小说,需要细究动物的语言,让动物的腔调“接地气”,这样塑造出来的动物形象才更真实、贴切,更具说服力。这对作家的语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娟接受并消化了这个意见,在成稿中,动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多样,有辨识度。杨娟巧妙运用童话技巧和拟人手法,骡子的第一人称视角是作品的主要叙事视角,动物的形象得以人格化,同时又符合动物的特性,这样的写法更契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后来读者、评论家们的反馈也证明,《小红马》把骡子、野马、熊、小猪等动物写得活灵活现,故事的主角“小红马”更是以它从弱到强的成长蜕变,向孩子传递着不屈的成长正能量。
由故事的讲述者“小红马”,孩子们不仅可以认识这支骡马队十多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骡子,也对勇敢无畏的边防战士、编外同志们感到由衷的敬佩。一年又一年,战士和骡子续写着西藏边防军人“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壮丽诗篇,为边境人民的安宁生活、为巩固祖国的边防马不停蹄。高山大川,悬崖绝壁,猛兽毒蛇,沼泽蚊虫,泥流污水,“天路”上的每一段路程都是对战士们的严峻考验,哪怕走了二十多年,在自然面前,他们仍是谦卑谨慎、劳心劳力的行路者。懂节令、知天气、识骡性,风餐露宿,找水挖灶,辨别野菜,钉掌修掌,医人医畜,建简易营房,通民族语言……是每一位战士在一次次执行任务时的必修课。当然,他们也要学会和牺牲的骡子告别,目送亲爱的战友退伍,习惯与亲人的聚少离多。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小红马》新颖好读。小说不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人物以及动物的逐梦、成长和蜕变,讲好了新时代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故事,为孩子唱响一曲回荡在山巅、峡谷、崖边、林中的奋进之歌,也高扬了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奉献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杨娟聚焦“小红马”第一次的长途运输任务,写出了它在路途中从无到有的实战经验,写活了它是怎样坚定信念、寻找到梦想的真谛、证明了自己;同时也刻画它的搭档吴悠从一名懵懂的新兵,到与战友、骡子不离不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曲折成长历程。正是这条充满危机的路,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彰显在读者面前,让人与动物不断走向理解,相互促成成长。
正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历险、成长故事,既向孩子展示高山峡谷、丛林冰河的壮美风光,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人生恰如一次次踏入征途的旅程,意识到杨娟在创作手记中说的,要“更加珍惜遇见的智者,珍惜旅途中的伙伴,在困难处也知道我们必将像小红马一样跨越黑暗,奔腾不息,带着心灵的力量归来”。作为责任编辑,我同样收获了编杨娟《青春恰自来》《追星星的少年》时的激动、畅快和鼓舞。我想,编辑生涯最幸福的事,莫过于陪伴作者一起进步,同更多的读者分享来自生命的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