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持续创新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灵活用人机制 多形式培养古籍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

  ■陈红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古籍工作人才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章节,抓到了古籍工作的瓶颈。

  古籍修复人才从全国不足百人增加至千人,人数和人员的学历和学科背景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古籍鉴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现在也不足百人,培养难度更大。古籍的版刻工艺、装帧艺术、修复技法、鉴定鉴赏是我国古代书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更加艰巨,雕版、修复、传统书籍装帧技艺已列入非遗抢救的范畴,鉴定人员仍严重匮乏。可喜的是,修复、鉴定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得到交互发展,但总体上,古籍工作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学校教育阶段,借鉴国外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方式,整合学科设置。目前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分散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学科之下,课程设置不能全面对接工作需求,需要有效整合统筹相关教学,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文、理、美兼通,实践技能的培养前置,让古籍人才培养根据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的全面需要进行,以便学生选择和介入工作时可以对全流程有所了解,快速进入角色。近年跨学科分析检测的方式辅助古籍鉴定的成功,弥补鉴定人员不足的同时,也成就了科技版本学的进步,这也佐证了整合课程,建立古籍保护学科的必要性。

  二是建立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有效补充公藏单位和社会机构的人力资源。目前可见,一些充满热情,想投身古籍保护的青年,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受户籍和招聘渠道的限制,无法进入古籍工作领域,培养和使用的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议对稀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经双向选择,择优直通入职,以期学有所用。

  三是整合机制,让人尽其才。除公藏单位以外,民间藏书和民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古籍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鉴于古籍安全性的考虑,创新协作机制,让民间的技术能手和研发力量成为公藏相关保护修复机构的补充,现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员不足、机制不够灵活造成的困扰,提高修复效率,提升创新能力。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为规范行业的发展,对修复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参照国外的修复者协会、联盟的模式,尝试对体制内外古籍修复者的灵活、有效管理。推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也是整合力量的方式。

  五是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保证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在新技术不断产生、更新速度快的今天,从业人员通过进修开展知识的查漏、补缺、更新显得非常必要。在高校、科研机构、公藏单位建立常设基地,从业人员每年有一定课时要求,补个人或相关机构的短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提升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集团产经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7版:3.15专题
   第08版:广告
   第09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0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1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2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3版:伦敦书展
   第14版:伦敦书展
   第15版:世界出版
   第16版:传媒新媒/专版
   第17版:BK中国编客
   第18版:BK中国编客/案例解读
   第19版:BK中国编客/编客会精编
   第20版:BK中国编客/榜样团队
   第21版:精品精荐
   第22版:资讯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综合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持续创新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全民阅读持续深入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以直播等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古籍工作项目评价与人才奖励机制
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 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
推进古籍数字化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全国两会特别报道02持续创新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024-03-15 2 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