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古籍数字化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进中央

  2022年4月,两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既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时期保护、利用好古籍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作为古籍数字化的主体,围绕推进古籍数字化做了大量工作,但也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匮乏,影响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展。古籍修复属于技术型专业,对应学历一般为专科和本科,而高校图书馆人才引进要求博士学位,但博士一般不选择图书馆就业,引进了也留不住。此外,对古典文献学、古籍保护、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流程都比较熟悉的复合型人才同样匮乏。二是古籍数字化经费投入有限,专业设备支撑不足。古籍数字化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个别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存在资金不足、设备短缺或陈旧的情况。三是数字化各主体间缺乏工作统筹,无法形成工作合力。古籍数字化主体除了古籍存藏较多的公共机构,还有民间文化机构、企业和私人收藏家等,各主体之间缺少统筹,资源共享进程推进缓慢。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强化古籍数字化人才支撑。做好人员培训交流工作,通过外聘教师、组织短期进修班、岗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古籍整理鉴定、修复、数字化等技术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对口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多层次、多方面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拨付专项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解决当前古籍数字化人才、设备、技术不足问题。制定符合高校图书馆实际需求的人才引进政策。将特殊专业岗位和一般教学科研岗位作区分,解决学历限制导致的人才引进难问题。

  二是做好分级工作,提升古籍数字化资金使用成效。优化公共机构古籍数字化关键设备配置,根据不同单位古籍的藏量及类型,配备相应数量、类型的数字化扫描设备,扶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优先解决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备短缺问题。从古籍数字化紧迫程度出发,在充分摸底的基础上,做好古籍数字化分级工作,优先做好需求紧迫的古籍数字化,提升资金使用成效。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古籍数字化工作合力。建议由各级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全面推进存世古籍的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古籍数字化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避免同版古籍重复数字化,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方案,为古籍数字化成果共享和有效利用提供机制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集团产经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7版:3.15专题
   第08版:广告
   第09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0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1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2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3版:伦敦书展
   第14版:伦敦书展
   第15版:世界出版
   第16版:传媒新媒/专版
   第17版:BK中国编客
   第18版:BK中国编客/案例解读
   第19版:BK中国编客/编客会精编
   第20版:BK中国编客/榜样团队
   第21版:精品精荐
   第22版:资讯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综合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持续创新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全民阅读持续深入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以直播等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古籍工作项目评价与人才奖励机制
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 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
推进古籍数字化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全国两会特别报道02推进古籍数字化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4-03-15 2 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