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游记类图书 破圈 选题策划
○屈 瑶
长期以来,哲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图书都给人以庙堂之高、只可远观之感,少有能写得深入浅出的。即便出版社及编辑有心将其推广到大众阅读领域,除了已经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新书往往很难破圈,走向畅销。与之相对的,游记类图书一直以来都是大众较为喜爱的阅读品类。近年来,国内出版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以游记的形式,同时兼具哲社图书内容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邃度,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我国目前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阅读人群的喜爱。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以下简称《重走》)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本。
《重走》一书以作者杨潇徒步行走1938年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西迁之路的见闻为引,通过对海量史料的回溯,与沿途遇见的人的交流,与西南人文风光的共感,从而还原出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区别于传统游记,作者在写《重走》这本书时,无论是其近乎学术专著的写作方法,还是徒步这种“田野调查”般的研究形式,都不算讨巧和轻松,但却意外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书自2021年出版以来,已累计加印11次,销量逾10万册,陆续斩获新周刊刀锋图书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等多个重要的图书奖项,并入选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豆瓣词条参与评分人数近万人,评分高达8.9分。无论是从市场反响还是从口碑反馈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笔者认为《重走》在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根据杨潇的采访可知,这本书的书写并不是偶然感发,而是基于杨潇对西南联大校史长期以来的兴趣累积而成。这种问题意识使作者无论在前期的准备还是后续的写作都有着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非虚构写作比较容易落入的散乱无章。整本书虽然将近50万字,读起来却完全不会觉得冗长枯燥,反而引人入胜,娓娓道来。
二是扎实的资料准备。当决定做这个选题后,作者便开始大量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传记、回忆录、日记等。前期光保存在电脑里的资料就有2万多种。正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潇所说:“我这本《重走》……1/3写现实,2/3写的都是历史。”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内容严谨,杨潇还辗转联系了许多联大校友及其亲属,对书中的很多内容和史料进一步地求证与完善。甚至在其徒步行走的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去途经地的县志办、图书馆等可以查阅到相关资料的地方进行调研。因此,区别于随性的游记写作,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研究报告,从每一小章后面动辄几十条的注释可见一斑。
三是以游记形式打破藩篱。作者历时41天徒步了当年西南联大西迁之路的旅程是一个线性的、富有逻辑的线索,天然构成了《重走》这本书的枝干。通过足下丈量、身体力行,既串联起了历史和当下,也打破了纸上文字和现实世界的藩篱,使整本书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承载厚重细密的知识与思想,也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充分共情的阅读体验。
长期以来,如何能将专业且小众的哲社图书做得好看、破圈乃至畅销,是许多学术编辑梦寐以求的事。从这个角度出发,《重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选题策划在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除了《重走》,近几年还有一些类似图书取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重收获,同样值得我们观察和学习,如《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一书,是作者罗新沿着曾经的元代辇路,从北京健德门出发,徒步走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见闻与感悟,这本书也是以旅行为线,串联起元代历史、政治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作者的人文思考。而《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一书则是作者刘子超深入中亚五国,去探索苏联解体后的这片陌生且封闭的土地,并在其中穿插进了一系列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国际关系的思考。可见,游记这一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容器,打破哲社图书与大众阅读之间的边界。因其天然带有线索和脉络,使作者在写作时有所依凭;又因其天然具有身临其境的在地感,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阅读本身,这种“容易”会使得很多历史学、政治学乃至法学、哲学等内容,都不再疏远和高深,是一种庙堂之高走向旷野之大的有益方式。
作为策划出版学术图书的编辑,笔者以此文的粗浅分析抛砖引玉,谨为各位同行提供一点思考方向,也希望可以有更多优秀的作者能因为选择到了合适的创作方式而使自己的学识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开出更多烂漫的他山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