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香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现实主义的要义,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过,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恐怕并非仅是对现实的复刻,而是从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出发,普遍关心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表现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直面人生要义与人生价值;通过对文学真实性和现实感的出色把握,细细描摹一幅真切可感的现实主义图景下的烟火人间。左昡的最新长篇儿童小说《我的世界》,正是一部富有现实主义质感、时代气息,关于城市边缘少年儿童成长的现实题材文学佳构。
一个暑假,男孩张原来到北京,与骑手父母共度他10岁的夏天,用他的眼光打量这座陌生而巨大的城市。与这个夏天沤热的风一起吹向男孩的,还有生活的真实、城市劳动者的奋斗,和男孩内心的成长。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作者在平台上注册,当了两个月的外卖骑手。作品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直面现实,关注时代,贴近读者,把视角推向城市新型劳动者人群,推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文艺也从象牙塔中走了出来,在艺术与群众之间连上了一根脐带,以带有颗粒度般真实的生活书写,表达深刻人生意涵、生活内在复杂性的丰厚内涵,体现了现实书写的力量。
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一定是在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下进行,力求最大可能地呈现客观丰富的立体现实世界。该书更多关注的是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是个体生命的体验真实,是未经升华的经验的真实。作品强调生活的贴近,却在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间,不经意呈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兴劳动者如何融入主流生活的重要时代主题。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必定要以共同的切实的社会历史体验与关切为内核。
要建构起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需要作家对微观细节精雕细琢的能力。要求作品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需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故事的扎实绵密,建立在细节的真切可感。读者可从《我的世界》这部作品中,真切、深入了解外卖员这个生活群体的真实,北京四环外的城中村的生活真实。
同时,作家也遵循了儿童文学的写作伦理。很多社会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家小心翼翼地触碰了,但又让这些触碰消弭在童年的成长与欢乐中。故事的小主人公张原其实是一个留守儿童,他只能与在大城市中作为外卖骑手的父母共度一个短暂的夏天。城市劳动者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主流生活,我们还有路需要走。
作家会根据自己的审美个性和价值追求,在“生活”和“精神”之间建立起符合自己情感逻辑的“图式”,建立起自己理想的文学世界,从而在“人间烟火色”的表层基础上建构起作品的“精神世界”。左昡的艺术世界是温暖的、善意的,这部极度真实的现实题材作品体现了极大的向善性——对人性的温暖守护,对生活的善念和良知。生活是艰辛的,但又是充满希望的,比如草爸对新骑手石头说的话,“干得好的,老家房子都买两套了”;再比如对人性的温暖守护,张原和他爸爸对一位独居老人刘爷爷的照顾,对偷餐的新骑手石头,小心地不揭他的伤疤;再比如对生活的善念,城市男孩北北的奶奶对“骑手”是有一些歧视的,但新一代,北北和张原,则完全没有了这种陋习,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在这一曲人生命运的交响乐中,作家是坚忍而温和的守护者,也让这部作品充盈着细腻感人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力量。
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超短审美距离,是很容易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表达的。要超越日常化的书写,需要作家的文学功底和叙事艺术。
叙事结构是作家创作风格、审美立场与文本叙事技巧的深度融合,是以艺术的方式重建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经验性的材料之间,其实并不一定具有逻辑的联系——表面上息息相关,但本质上并不互为因果,硬要堆砌、混杂,将化解故事的逻辑力量,使作品变得含混不清,缺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的力量。而优秀的作品,比如《我的世界》,则会将一桩桩日常生活图景,变成颇富内涵、活力和意味的细节。它们散布于作品中,互为因果,互为逻辑,展示出如生活本身所昭示的,多姿多彩、曲曲折折、琐琐碎碎的生命形态;展现人生的奇妙交织和杂沓的生活交响混合的多味之美感。同时,作为呈现人类心灵现实的小说,作品在日常化书写之余,还展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内心世界的裂变、抗争和困惑,也建设了一个意义世界。
语言是作品最根本的建筑材料,作品中一切的情感、阐释和判断,均需通过这最为基本和原初的要素形态,诉诸人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我的世界》的语言风格独特鲜明,既温情又冷峻,是一种带克制的高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