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青少图书事业部副主任、质量总监)
目前AI浪潮扑面而来,集团组织了一次比较成体系的培训,我受益匪浅,从此也打开了使用AI的大门。我尝试过用腾讯智影制作数字人、星绘做AI分身,也尝试过豆包的声音模仿,当然,也经常拿各种AI软件加工照片,给生活中增添小小的乐趣。在工作中,最有趣的一次是尝试在4·23世界读书日时,让Kimi以非常擅长写朋友圈文案的角色帮我写一篇刘慈欣老师寄语读者的祝福,尽管没有实际使用,应该说那篇文章还是相当应景与有感染力的。
我从事儿童青少读物出版编辑工作,首先面临着当下少儿出版成本高利润低的窘境。因此,接触到AI的第一时间,我想着的就是怎样降本增效。少儿读物往往图多字少,因此插图是我首先想尝试的。我试过各种软件的AI绘图功能,但坦率地讲,远未能达到我的期待值。因为,出版物有很严格的要求,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能有。我作过多种尝试,也试着拿图片去训练AI,但结果都不理想。拿孩子最为熟悉的《西游记》来说,我下命令给AI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行结伴而行的简图,AI根本画不出来,我用央视的《西游记》动画训练AI,甚至出现在马头上有猪的嘴脸的情形。相比之下,画单人的孙悟空、猪八戒,效果好很多。也有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或训练不够,但是在作图上,感觉要让AI达到指定效果是较难的,特别是复杂的、多人的图。最棘手的一点,是每次AI生成的结果都不同,还不能在既有的图片上下命令修改,据说MJ和SD可以,但条件所限,还没尝试过。退回到AI最擅长的文字处理,国内目前一些公司号称可以使用AI进行编审校,但是从当前的尝试来看,主要应该还是集中在校对环节,也就是黑马、方正传统的校对功能的一些升级,事实上要实现审读并进行判断很难。我的理解为,这是基于编辑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与长期的经验之上的,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单靠AI很难完成。当然,我的尝试远远不止这些,但基于这些尝试,我认为短时间,比如三五年,我们的职位不会被AI所取代。
AI大家讲了很多年,真正给人以震撼冲击的是2023年1月15日ChatGPT的问世,之后的迭代每一次都让人有无限遐想。但从其面世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谈AI,这个时间还是很短的,运用到出版业更是不容易。目前感觉营销环节用得较多,比如写文案、提炼图书卖点、为营销短视频提供参考文案。当然,我们集团已经开始了很多方面的尝试,比如基于数字人的慕课、在线培训等等,目前很多项目还处于商业研发初期。
我会通过集团的培训、自己购买相关图书、关注相关公众号、加入AI学习群学习AI知识。最担忧AI的版权界定、作品归属问题。我们也知道,《纽约时报》等媒体已经起诉微软,我很留意相关的判决所带来的影响。至于软件,市面上琳琅满目,鉴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的担忧,我的建议是尽量少用不知名公司开发的APP,而是使用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大公司开发的工具,具体到出版业,我建议留意方正公司相关软件的进展。
AI在出版业的运用,首先需要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实际上我们开发的AI产品,在后期会面临很多推广难题,比如嵌入图书的AI互动,其前提是这本书卖得很好。又比如在线教育,需要有人了解并愿意使用你的平台,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出版人要避免迷信AI,仿佛AI一来,各种难题都可以解决了。现在很多软件公司都冠以AI之名,实际上是在做宣传效应,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训练之中。其实很多只是以前的一些功能的简单升级,对工作帮助不仅有限,甚至起到反作用,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去训练、检查、修改。其次,要量力而行,任何尝试都是有成本的,甚至是高额成本。元宇宙与数字藏品刚兴起时,出版业也“兴奋”了一阵子,现在回过头来,这些项目很短时间就凉了,购买者有损失,出版业前期投入也不小。我还留意到相关报道,果麦文化2024年第一季度的开发支出增加62.40%,主要用于投入“AI校对王”项目。对于大部分出版社而言,我觉得更多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探索,而不是全面铺开,更多的是追踪而不是去当踩坑者。我们采用AI,是为了增效,而不是降效,不能是一哄而上的泡沫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