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聪聪
日前,40册规模的“金波别集”,有15册已经印刷。“AI图上机效果很好,层次分明,梦幻又静谧”,东方出版中心总编辑助理李默耘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图书印刷的效果。
李默耘介绍,自己在北京工作时就接触过做AI绘图的技术公司,当时这些公司的侧重点在科幻玄幻类图片的生成。对于儿童插画类的图,自己担心风格太“暗黑”,不太敢去合作。没多久,她到了上海工作。AI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李默耘发现,上海相关技术公司在捕捉前沿信息方面很敏锐,AI绘图会适配各种风格。
当下,漫画类畅销书占据图书销量排行榜前列,图书市场重回“读图”时代。插图的作用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东方出版中心策划的“金波别集”用图量大、出版时间紧,时间、工期的限制,迫使团队去寻找新的技术。于是,AI绘图的应用顺理成章。
“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选择面也特别广。硬件非常好的话,1个月出几千张图没问题。”李默耘介绍,一般技术公司不是按照出版方所需要的图片数量等量出图,而是会按照一定的倍数给予选择空间。比如,需要1张图,技术公司按16张来出,“起码能挑出来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图,或大家反复挑没挑出来的,李默耘会要求AI出2~3遍图。AI每次出图完全不一样,这样可挑选空间非常大。
“和AI磨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提各种要求,比如童书里有一些夸张、想象的部分,需要画面有张力,可能人画不出来,但是AI 可以。”李默耘表示,插画师面对各种诉求可能会有负面情绪,但更多、更细化的要求反而能够帮助AI进步。
相应的,AI绘图的应用也对策划编辑提出更高要求。编辑要能想得出来各种要求,让AI能尽可能去实现。如果编辑不懂儿童插画、不懂图书,没有出版专业知识,是干不了的。李默耘举例,一幅主题是春天的图,AI能够给出很多不一样的版本。想要什么样的图,需要与策划编辑提供的文案相吻合。成熟的编辑,能根据需要提供更精准的一些描述。如根据全书内容去想插图角度应该是俯视、仰视还是平视,从一朵花的视角还是从一只小鸟或一只虫的视角。儿童插画的角度,要契合小孩子观察世界的角度。这样得出的插图才会有特色、符合内容。
她认为,有了AI,淘汰掉的是那些重复性工种的编辑和纯画工性质的画师。创造力和想象力欠佳的岗位,会逐渐被淘汰。AI应用,反而会使得经验丰富的策划编辑更急需。因为AI想要越来越成熟,需要人不断对它提各种要求,把各种素材灌输给它、提供各种各样的参考,这样才能把人工智能就给“喂熟”“养大”。所以,某种程度上,AI具备不可复制性,比如东方出版中心训练的 AI,和别的出版社训练的会不一样。互动越多,AI进步越快,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精妙的地方。
据介绍,东方出版中心从去年11月开始测试使用AI。整整测试了两个月,就是为了在不断的训练中让它达到入门级标准。“测试完可以投入使用到现在差不多有6个月,我们训练的AI不断进步,不断领会我们提供的信息,吸收成长,这是让我们很惊喜的,也是我们过程中收获最大的部分。”
李默耘强调,AI绝对不是一个机械工具。例如,在绘画方面,一开始AI只能绘出一些平视角度的图,后来她发现AI出的图视角越来越“有趣”。比如,有一张图是小孩子在海边拾贝,漂过来一个漂流瓶。按照以前AI绘图的角度,一定是小朋友的视角:远处一片大海,有几个漂流瓶扔在那儿。但是现在经过训练后的AI绘出的图,角度已经换成漂流瓶的视角:一个大的漂流瓶,在画面的正前方,是整个画面的重点,漂流瓶里边有五颜六色的石子,有小朋友们放进去的各种贝壳,远处是一个看着远方的小孩,另一个小孩子在弯着腰拾贝,旁边是大海。这个角度会增加很多趣味性。
夸AI的同时,李默耘也强调,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它的弱点,AI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对细节的绘制可能存在准确性问题,需要人工把关和调整,比如画鸟时仔细看发现少一只爪子。因此,“AI至少不能百分百代替人工,可能可以替代95%”。95%已经能省掉大部分的时间成本,剩下的5%即出现问题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用人工补齐,所需要的时间成本相对较少。
对于大家担心的版权问题,李默耘表示,AI绘出的图,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因为大家提的需求、给出的信息各不相同。所有的版权在和技术公司合作时已经提前界定,在训练时给出的要求和文案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用了同样的文案,才可能产生类似插图,这种概率非常小。她还提到,东方出版中心在测试AI的过程中,也同步对编辑进行培训。对于出图的文案该怎么制作,制定了模板,让这些工作流程标准化。人机交互也需要标准化流程。
对于AI绘图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李默耘提到,当前,AI绘图更擅长现当代的画风和元素,对于一些古典人物、古风作品的把握还有所欠缺,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风格设定。当然,如果有人去训练给它提供大量相关素材,可能很快也能高质量产出古风方向的内容和图片。李默耘表示,特别希望同行能够围绕中国式绘画等去使用AI,让AI后续更好地应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