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通俗类 历史书 蝶变
○赵春霞
2000年以来的历史图书市场,有三个节点影响了流行走向,一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把一批高校知名学者推到了大众市场,也刮起了普通大众读历史书的旋风,为读者开辟了新的阅读市场。二是2006年当年明月推出了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其后,通俗历史图书以爆棚的速度增加,各朝代的“那些事儿”粉墨登场,占据了历史图书排行榜,如至今还在热销的《汉朝那些事儿》等。三是随着甲骨文、汗青堂等品牌的崛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世界历史图书被引进国内,迅速有了一批拥趸。
而通俗类历史图书的书写,对高校、学术机构的史学研究者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学术化与通俗化的叙事模式,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自从《明朝那些事儿》引爆通俗历史的书写之后,乘着互联网的便利,众多通俗历史写作者凭着对历史的热爱、不拘一格的解读与通俗易懂的语言,迅速占领了历史图书的大众市场,如近年来历史畅销书作者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一经推出,就引爆市场。这也引起一些历史专业学者的讨论,比如刘志琴先生曾痛心地说:“史书的信誉在下降,而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却受到读者的欢迎,愈来愈兴旺……娱乐渗入这门学科,真可算是娱乐至死了,可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是专业史家难以认同而又无可奈何的现象!”知名学者李伯重先生说:“我不认为向大众提供历史知识是史学家的专利,也不认为非专业的历史读物所提供的知识都是错误的或者不可靠的。但是,既然史学家是受过专门训练从事史学研究的人,他们自然应当成为向社会提供历史知识的主体。如果这个工作有别人去做了,那么只能说明是史学家的失职。”
专业学者对历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虽有不同看法,但都秉持着向大众传播正确历史的初心,希望向普通大众传播“真实”的历史,那么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些专业学者以及出版单位是如何践行自己的传播使命,面对通俗历史图书的挑战呢?以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叠变》一书为例,作一下分析。
作者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把大众群体作为读者对象。马勇老师常说,他在写历史书的时候,常有身临其境之感,带着读者进入历史故事正在发生的场景中,让自己作为场景中的一位旁观者,因此,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化、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有更深、更贴心、更温情的理解,即所谓“同情之理解”,在近距离观察的同时,身为历史学者的素养和所掌握的大量史料,使他又冷静地抽身而出,进行远距离的观察,这样对历史人物又能作出理性而客观的分析。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自然而然地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有了很强的代入感。
《叠变》一书的全新策划,是该书受到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是“叠变”这个书名,比较精准地概括了近代中国在一系列叠加因素的纠缠中引发的各种变革与革命,从中探索中西文明冲突下的社会变化、政治变革背后的政治逻辑。书名简单好记,容易传播,也是成功之处。二是对内容在组织架构上的全新策划,策划人在请教马勇老师后,结合马勇老师的治学特点,将全书正文分为四大部分,并提炼了标题,分别是:1840年之前,序幕;1840~1860年,攀登;1861~1890年,文明的半山腰;1901~1915年,悬崖上的眺望。这就把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奋力攀登的文明体,并置于全球文明体的比较之中。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对清政府而言,一些国家已经快攀援到了山顶,而中国则奋力攀援到半山腰,却面临着悬崖的阻碍正进退两难。这样形象的、具有生命力量的逻辑结构一下子就让近代历史鲜活起来,让人感受到一代代志士仁人矢志不渝地奋力攀登但又艰难无比,这样的场景感就迅速让读者进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与历史人物共舞。
《叠变》一书受到市场欢迎,也得益于这20年来市场培养出的高质量读者群,他们促成了历史学术书向大众的转化。读者群的不断成长,相应会要求市场提供更有深度和洞见的图书,高校知名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改头换面”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可喜的是,最近一两年来,一些有深刻洞见的学术历史书也开始受到读者热捧,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高质量的读者会唤醒隐藏在历史学术书中的能量,让学术书成为小众群体的心头好。
纵观近20年来的历史图书,历史类学术书向大众的转化,似乎是一个“蝶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读者、出版方都进行了良好互动。当作者心中有读者,当出版方有意识地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担负起传播有价值内容的使命,读者也会与作者进行良好互动,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相信未来的图书市场上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