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字化 企业竞争 生态系统
○谷广阔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教授的新著《生态竞争:数字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是针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而精心撰写的力作。该书深刻解析了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如何生存、发展并引领潮流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不仅剖析了数字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与内在规律,还提供了应对新挑战的战略框架与实用方法。
该书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理论(ecosystem-specific advantage,ESA),这一理论基石深刻影响着数字经济的运行逻辑。易靖韬教授在对中国和全球数字平台商务实践的深入研究基础上,结合跨国公司管理战略,首次提出了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
近半个世纪以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策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一直影响着世界管理思潮。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波特的理论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寻求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已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
该书提出的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理论无疑是对波特理论的颠覆与拓展。它聚焦数字经济中的竞争策略,强调未来的竞争将更多表现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而非单个企业间的较量。这一理论被视为继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之后的重大理论创新,并有望成为影响未来50年全球商业发展的基石性理论。
与传统的波特理论所强调的博弈与零和效应不同,该书所倡导的生态竞争理念更侧重于共生与利他关系。生态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一个由企业、消费者、技术、政策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竞争。这种竞争模式更加注重创新、分享、共赢、开放与合作,这为企业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与框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和数据已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行业边界日益模糊并呈现流动状态。这一切都在呼唤生态系统的诞生与发展。在这种系统中,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敌友分明,而是呈现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态势。企业需要更加关注与其他生态成员的互动与共生,以实现共同发展。
生态系统的优势是单个企业难以企及的,它源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协同性以及创新能力。生态系统能够带来的不仅在于资源整合,更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同时,生态系统能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企业应当积极拥抱生态系统,加强合作与协同,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你从哪里来”——生态竞争优势的来源,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生态系统通过整合互补性外部资源,构建专属资源池;通过建立灵活稳定的系统结构,有效配置资源并吸引和整合生态系统参与者;通过设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价值分配体系,平衡价值创造与价值捕获的关系。在资源、结构和治理三方面优势共同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协同创新、共创价值。
针对“向前一步的障碍”——生态竞争的成本,作者从“无能为力”的领导——平台领导者的有限理性、“不太靠谱”的朋友——优质平台互补者的稀缺性以及“朝秦暮楚”的伙伴——平台互补者和用户的多归属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成本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有助于企业在追求生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关于“机会老人的试炼”——生态竞争的瓶颈,作者深入剖析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瓶颈的隐秘成因,进而强调“绝知此事要躬行”——及时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最终,通过“柳暗花明又一村”——寻求突破瓶颈的契机,作者从网络外部性与辐射效应、关系专用性投资与平台黏性、价值共创与协同效应三个维度,阐述了助力生态系统打破瓶颈封印的有效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深入探讨了企业在生态创新领域的商业策略,具体涵盖克服“局外人劣势”、在“新土壤”中稳固根基、在“荒原”中绽放并脱颖而出,以及“向更高更远处蔓延”等多个方面。
从传统的企业竞争到生态竞争,从零和博弈到共赢共生,新时代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改变。而《生态竞争:数字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正是我们探索这一新纪元下竞争法则的指南针。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开放合作,才能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成就辉煌。当然,企业在运用书中提到的理论和策略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精神。
总的来说,《生态竞争:数字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一书以其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时代企业竞争的新法则,不仅提供了商业实践中的宝贵建议,也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企业竞争与发展,让我们对数字时代企业生存的奥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指明了应对新时代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助力我们在不确定的未来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