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学社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出版社迈入数字出版融合转型新时代
张馨宇/摄

  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图博会”)现场,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展区引人注目,“数字版权销售管理系统”“数字教材同业服务方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知识库”“Sciopen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这些数字化成果既展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目前的融合进程,也代表了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数字教材现在是一个大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出版社很早就参与其中,我们认为它不应该是一阵风似的业务,而是未来会和纸书业务深度融合在一起。”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运营中心主任、文泉学堂项目负责人温韫辉表示。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孙宇补充道,目前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泉学堂知识库”“清华大学出版社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以及在本届图博会展示出来的其他数字平台,这些融合出版平台的搭建都是中国出版机构探索未来出版形式的有益举措。

  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出版方面的实践,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革新,更是出版理念、出版模式和出版生态的全面升级。它们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内容的可获取性和互动性,也拓宽了学术成果的传播渠道,增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互鉴。这些具体方案的展出,更是“数字化”的深刻体现。

  浙江大学出版社坚定不移地推动“数字化”战略,成功打造了包括“立方书”“书递网”“理想之光”“每日中华名画”“数字教材”在内的10余种数字化产品,荣获国家及行业内奖项20多项,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

  厦门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出版领域表现出色,致力于数字出版的投入与创新。该社不仅精心开发了80多款配套丰富数字资源的教材,建立起专属的数字资源库,还通过自主研发的“南强出版管理系统”,成功实现出版流程的线上管理,显著提升了业务效率。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样高度重视融合出版的发展,成立了专门的融合出版中心扎实推进引领数字化转型,并在西山湖校区设立了融合出版实践基地。其“出版系统数字化采编、储存及出版项目”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并获得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助,彰显了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深远布局和实绩。此外,辽师社打造的“辽师幼教学堂”平台,凭借数字技术创新服务学前教育,成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典范案例,也标志着该社成功转型升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遵循“出版+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在融合出版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敦煌遗书数据库”和“独秀课堂”等数字化项目的实施,加速了数字化的转变。尤其在高等教育出版领域,近两年已有70多种纸质教材完成数字化转型。

  目前,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优化内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维度的探索,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与学术传播的需求。本次大学社专刊集中展示了7家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发展、数字教材等方面的全新成绩,呈现大学出版社在推动学术、教材出版与数字化转型上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深耕教育学术出版  筑基思想新高地

  ■王  星(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辽师社”)是一家中小规模大学出版社,目前年出版新书300种左右,重印图书700余种。我们始终坚守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使命和宗旨,深耕教育出版、坚守学术出版,形成了以教材出版为主体,以学术人文与教育服务类图书为两翼的图书出版结构。教育出版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板块,占产品总数的85%以上。

  辽师社积极响应新时代大学社新使命,在教材出版方面,辽师社全力布局以基础教育教材为主体,不断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教师教育延伸的全线教材建设体系。近两年,受教育政策影响,出版社教材尤其是基础教育教材的出版规模整体上是缩减的,但辽师版小学《英语》教材沿用至今,是东北三省唯一的主科义务教育教科书。

  在学术出版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学术精品生产体系建设。近年来,辽师社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全13卷)、《中华文明的印迹》(全10卷)、《内陆欧亚草原东段古代岩画遗存》(全5卷)等一批具有深厚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重点出版项目。今年2月,教育部公示的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名单,我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全13卷)、《润物细无声》2种图书,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充分展示了辽师社在打造高水平学术著作、铸造精品出版等方面的专业与实力。

  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方面,一是坚持把“党性原则”贯穿于出版工作始终,突出政治核心与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好党总支在出版社意识形态管理、安全生产管控、重大经营决策把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贯穿出版工作全过程。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并坚持各项制度的执行刚性。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辽师社以国家与行业要求为指导,结合本社实际,逐渐形成了一套能够贯穿出版工作全链条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强化制度落实,加强编辑培训,不断健全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此外,出版社设有质量管理委员会,审读中心等机构和部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严把出版物质量关。

  在融合出版方面,辽师社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媒体融合新路径。我们树立“深化融合出版、支撑出版主业、服务全社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手抓内容布局与建设,2015年出版社专门成立融合出版中心,统筹全社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工作;一手抓硬件配套与管理,2020年在辽师西山湖校区规划筹建了融合出版基地。

  辽师社“出版系统数字化采编、储存及出版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融合出版”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累计获得中央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940万元。同时,我们以深入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为目标,基于多年来服务学前教育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积累,打造了以服务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辽师幼教学堂”平台,先后入选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名单、大连市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项目等,成为辽师社立足优质内容优势,加快推动自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随着出版业向高质量发展进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行业压力与风险正在传导给从业者。关键岗位缺口大、在岗人才产出效能低下的人才断层问题并不少见。在此背景下,辽师社提出“涵养出版人才生态”理念,即统筹好人才“引育用留”全流程,持续优化涵养具有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出版人才发展生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人才保障。

  在原有的“师徒制”“项目带动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我们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关注个人价值、厚植企业文化等举措,持续增强人才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培养向“精准滴灌”式培养转变,尊重不同岗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置评价考核模式和周期,鼓励创新实践,健全容错机制,让人才充分感受到价值认同,形成人才和事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图书出版方面,下半年辽师社要确保几个重点项目的完成:落实好教育部要求,持续推进小学《英语》教材的出版工作,包括配套资源的研发与出版以及新教材试用、培训、推广等;完成《中华文明的印迹(第二辑)》《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1949~1979)》2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出版。做好2025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论证申报、2025年度选题的论证等工作,总之要把业务重点放在产品建设方面,以高质量的产品推进企业经营稳中有进、进中育新、新中向好。

  新时代大学出版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新的坐标系上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大学出版“专精特新”的发展要求会更明显,与母体高校学术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特色的黏合度会更高,唯有此才能不断形成大学出版社专业化、学术化的出版特色。

  (张馨宇  采访/整理)

  选好突破口  打造多系列数字资源库

  ■黄轩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3年,我社出版图书2775 种(含再版重印图书1952种),其中教育类图书1426种,占比51.39%;社科类图书837种,占比30.16%;文献类图书100种,占比3.6%;艺术类图书73种,占比2.63%;青少类图书339种,占比12.22%。

  作为广西唯一的高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以下简称“广西师大社”)一直很重视教育类图书和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积极服务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发展。近年来,广西师大社出版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职生劳动教育教程》等一批“双效”突出的优质教材。其中,9种图书入选“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特色系列教材”,近10种图书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此外,广西师大社还出版了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西南民族典籍译丛”(5种)、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新加坡儒学史》、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湘江战役史料文丛》等学术著作,服务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广西师大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决守好阵地安全,基于出版业务实践,逐步构建了覆盖全流程、全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选题实行编辑室、分社、出版社三级选题论证制度,切实把好源头关口;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切实落实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制度,积极使用校对软件、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审校,终审实行会审制度强化领导和专家双重把关;严格实施清样质检制度,图书清样质检合格方可付印。针对教材出版,实施严格的政治审查、专业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对比审查等制度,确保教材质量过硬。

  关于出版业和大学出版社的机遇,我认为职业教育板块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广西师大社以高质量建设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核心和引领,职业教育公共课与专业课教材、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并重发展,统筹编写、出版、发行一系列多元化职教教材,助力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其中,我社申报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和广西规划教材中,《高职生入学教育》等8种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职生创新创业基础》等46种教材入选广西“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批)。在专业课教材建设上,我社着重对广西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双高”学校)的专业课教材进行开发,与广西多所“双高”学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功协同开发了多种新形态专业课教材,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格局。

  数字出版方面,广西师大社坚持“出版+文化+科技”的发展方向,推动先进科技应用于出版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围绕产品研发、渠道运营、项目建设、新业态开发等重点工作,大胆探索融合发展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推进数字平台合作和数字资源建设。“敦煌遗书数据库”“老年教育云服务项目”“艺术年鉴数据库”“旧海关史料数据库”“珍稀古籍文献学术资源知识服务平合”等是近3年来的重点数字化项目。

  此外,近两年广西师大社高等教育出版板块有70多种纸质教材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占同期教材总数的50%以上。重点完成了“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和自广西壮族治区规划教材的数字资源建设,继续推进了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美育、公共体育、计算机教育等重点教材的数字资源配套和完善工作,数字资源服务教育效果不断显现。我社积极适应广大院校对于数字化新形态教材的迫切需求,通过与众多院校、教材编写团队、知名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协同研发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新形态一体化数字教材。同时,搭建了线上教育服务平台“独秀课堂”(独秀云课堂),提升数字化教材的服务水平。我们正在推进数字教材云平台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数字教材建设力度,提升数字教材质量,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教材的使用体验,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

  回顾开发数字出版物、开展职业教育项目的过程,我们曾遇到一些难题。例如,在人才队伍上,既懂出版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以及既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又熟悉职业院校教材需求的营销人员都较为缺乏;在平台运营方面,线上教育服务平台“独秀课堂”(独秀云课堂)的运营主要依托外部互联网公司的数字教育平台,在合作模式的稳定性、沟通的效率等方面,还有不小的优化空间。有关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考量,以及作为地方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资源、作者资源获取,也是面临的现实困难。

  面对上述问题,广西师大社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其一,选好突破口,不断加强数字教材系统化建设,以通识课教材为主,以专业课教材为辅,系统打造了课程视频、试题库、电子课件、教案等多系列数字资源库,涵盖高职、中职和本科学段,不断提升相关教材的延展性、便捷性、可用性。其二,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更加精准地组织业务培训,切实推动编辑人员与营销人员业务深度衔接融合。其三,不断强化编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和服务意识,推动他们主动联系学校,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需求,更专业、高效地为学校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做好新时代融合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建设出版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方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和分工部署,并对整体业务进行梳理,建立各业务板块的数字化品牌,以顺应当下融合出版主流需求。同时,更需要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提升全体员工数字化素养,实现业务思维转型升级。唯有顺应形势守正创新,方可建设可持续发展出版企业。

  (靳艺昕  采访/整理)

  (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4版)

  数字化、版权保护、绿色出版将是出版业发展趋势

  ■蒋家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中科大社”)年出版新书约250种,主要是学术著作、高校教材,以及少儿科普类、科学教育类图书。2023年,中科大社出版图书564种,新版再版图书257种,重印图书307种。其中,新版再版图书包括学术著作87种、教材及教参114种、科普图书16种,上述品种占比84.4%。

  教材出版方面,中科大社瞄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结合出版社基础和优势,实施了一系列出版计划。

  首先,关于中科大校内教材出版,围绕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振兴计划”,出版了近百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流规划教材”,围绕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重要专业选修课、重要通识课四大模块,对一批经典教材进行修订,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空间科学、工程物理、科技伦理等领域,编写出版了一批体现前沿学术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新兴交叉系列教材。

  其次,在安徽省内高校的教材出版方面,支持出版了一批反映安徽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经典教材;出版了一批适应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的实验、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

  再次,在职业教育领域,以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融合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系列教材、护理专业系列教材、新能源汽车系列教材、电子商务专业教材、智能制造专业系列教材、智能信息工程技术系列教材等。3种教材入选“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名单。

  从次,学术著作出版方面,中科大社聚焦学校科研亮点和重大布局,组织实施前沿科技学术出版工程,出版了“量子科学出版工程”“微分几何与拓扑学”“污染控制理论与前沿应用”等一系列学术丛书。其中,“量子科学出版工程”连续3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且持续名列自然科学类第1名,是我国学术出版示范工程。

  最后,扎实推进重点出版。中科大社“十四五”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共15项,其中包括2项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近5年,共获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4项。“中国手工纸文库”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自然语言计算机形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2019年以来,连续入选(共7种图书)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21年,我社被中宣部出版局评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实施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关于开发数字出版物,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难处。一是开发、维护成本高,但回报偏低。二是我社主要出版高校教材和学术专著,存在版权担忧。三是数字出版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纸质图书销售。应对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看准方向,加大社内经费投入,通过申报国家项目推进数字出版发展。二是筛选可靠的技术合作方,加强技术版权保护措施。三是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有差异性地进行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和图书选题申报,使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各有亮点。

  中科大社的数字出版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内设数字出版部,与一流高校、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大讯飞等。我社还获批和完成了《坐着时间去飞行——互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之旅》、《宝宝的物理学》(科普视频)、《交互体验神奇的微观世界》3个国家出版基金数字出版项目,有数字产品获评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等。

  职业教育方面,中科大社内设职教部,以服务高职教材出版为主,目前有动销教材200余种,涉及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汽车、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素质教育等学科专业方向,几十种教材获评“十三五”“十四五”安徽省省级规划教材及国家级规划教材。

  我们在开发职业教育相关业务的过程中发现,学校师生对教学资源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教师不仅需要电子化教案、电子化试卷,还需要及时嵌入慕课、微课等新教学形式,形成超越线下教学的线上闭环,由此可见传统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及手段亟待升级。

  目前中科大社的职业教材出版,已开启基于项目的校社整体合作模式,以及基于教学研究组织的多校联合开发模式。职教部依托职业院校国家骨干校/示范校建设、双高建设等,与安徽省内外重点职业院校开发了“机械制造系列教材”“轨道交通系列教材”“汽车系列教材”“市场营销系列教材”等。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趋势,职教部在教材开发中注重教材的立体化建设,融入慕课、微课、动画等数字教学资源,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展数字平台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宜教宜学的优质教材。

  今年下半年,我社将继续稳步推进已列选的“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项目。例如我社即将出版“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战略研究”,该项目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系列前沿领域,聚焦科技前沿领域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创新问题,关注较大尺度学科交叉,前瞻思考、科学分析“科学技术+产业变革+民生福祉”的突破点。此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量子科学出版工程”(第四辑)共17册,计划于今年年中全部完成。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学出版社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将呈现数字化、内容创新、市场拓展、版权保护、质量控制、教育技术、个性化学习、绿色出版等特点。大学出版社应积极应对变化和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丰富、多样化的学术和文化产品。(靳艺昕  采访/整理)

  深耕学术研究与教材创新  引领数字出版新风尚

  ■施高翔(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厦门大学出版社目前年生产图书近千种,90%为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出版布局主要围绕主题出版、学术精品、品牌建设、高校教材、文献整理和地方文化六大板块展开。我社所出版图书市场价值、知名度、美誉度高,有近13%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2019~2023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5项。

  近两年,厦大社紧抓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主业,在主题出版、品牌建设、传统文化等领域多点开花:《王亚南全集》(全20卷)助力弘扬厦大精神、传播厦大文化;《新时代权力监督制度体系构建研究》《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厦门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等,强化理论武装、做亮正面宣传;《文化影响与会计审计行为研究》《看见 可能:迎接新经纪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表达权研究》《标准与法律释论》等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理工医学方面,《肿瘤微创手术学》、“新医科系列教材”等响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此外,《品读〈诗经〉》《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等学术通俗读物助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

  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厦大社将出版与母体大学的学科发展相联结,主动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大局。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与学校的优势、重点学科高度融合,形成与母体大学优势专业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出版特色。如我社依托厦门大学经济管理、法律、广告传播等重点学科的优势,形成了相对应的专业出版特色和出版品牌。近两年,利用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和涉海学科的历史积淀和科研优势,我社策划了“中国海洋文明史丛书”、《大学生海洋文化十八讲》等,拓展海洋出版品牌。

  另一方面,将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成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出版和宣传阵地。通过对接学校的学术资源、师资力量,以一流教材、一流学术出版成果反哺一流学科建设,致力于成为母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成果出版者。厦大社聚焦学科发展前沿、时代重大课题,推动知识生产创造,积极推出一批重点学术研究著作。在这方面,重点关注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选题,积极对接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主动与项目负责人联系沟通,出版高质量结项成果,实现项目成果与成果出版的有机统一,更好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响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生动展示和转化研究成果方面,厦大社开辟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路径。首先,探索形成联合学校组织申报国家级出版基金、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项目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母体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加学科贡献度。其次,在学术出版方面,打造学术产品群,使学术出版系列化。这样既有利于相关出版规划项目的申报,也有利于形成相关研究主题的学术品牌。要拓展学术图书的传播途径,做好重点学术图书的宣传和奖项申报及后续服务工作。再次,在教材出版方面,形成与母体大学优势学科对应、完善的教材体系。可以从母体大学的一流学科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等着手,主动谋划、积极推进最新教学科研成果进行教材出版,推出一批可以引领学科前沿的教材。同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新形态、新趋势,做好融合教材出版。最后,激励编辑长期跟进学校的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建设、知名专家学者,培养编辑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增强选题策划能力。

  此外,近年来,厦大社每年持续投入布局、发展数字出版。在高等教育方面,作为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是我们出版的主要阵地,数字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此,我社积极开发新形态教材,探索数字教材,目前为80多种教材,搭配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并开始介入高校的教学服务,为高校提供在线考试累计服务达4万人次。在数字资源方面,我社建立了自有的数字资源库,提供音视频点播、链接、富媒体阅读、文件下载等功能,以应对图书融合发展的需要,目前,已为近200种图书提供支撑,出版的富媒体图书的数量逐年持续上升。在数字化项目方面,我社在自主研发的“南强出版管理系统”上持续投入,目前已升级至4.0版本,系统以财务流和业务流为双主线,旨在打造符合融合出版要求的出版信息一体化平台。目前,系统还在持续升级,将协同编辑与流程管理打通,实现线上生产与管理的一体化。

  今年下半年,厦大社将持续做深学术出版,推进系列化选题的出版。集中力量做好2024年度选题的出版工作,对重大项目和重点选题,如《大学生海洋文化十八讲》《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能源转型》等,密切关注其出版进度,让好书早日面世,在下半年多出精品。要做精教材出版,做好“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准备和出版工作。如福建省环境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福建省应用型本科经管教材系列是由我社牵头,联合福建省各高校共同编写的新形态教材,致力于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精品教材,助力福建省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

  此外,正值2024年,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厦大社还要做好相关纪念图书项目的出版工作,弘扬嘉庚精神,讲好嘉庚故事。

  大学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未来几年,大学出版社的主业仍是学术出版和教材建设,立足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教学科研,为科研成果转化、新时代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大学出版社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号召,尤其在教材的数字化融合出版及推广高品质学术成果走向国际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要求出版社积极探索融合出版的新路径,更要加快传统出版资源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内容建设、融合产品开发、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打造精准化、个性化知识服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七个着力”中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高质量出版物的外译推介工作。大学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在国际学术出版合作上的积累,构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张馨宇  采访/整理)

  引领数字化转型,筑造学术出版新高地

  ■陈  洁(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经理,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具有政治、商业、文化三重属性,发挥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目前,数字技术对出版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大学出版领域催生了多种产业新业态。数字化日益成为大学出版生态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数字化助力大学出版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学术界交流日益频繁,大学出版的传播地缘限制被不断打破,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这样的场域中,数字化是发展趋势,专业化是大学出版的内涵和立足点,品牌化是大学出版的愿景和目标。

  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大学出版社,始终把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作为目标,坚持“厚植学术根魂,打造时代精品”的出版理念,实施“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谋篇布局,全年出版新书约1200余种,其中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的比例占到总数的70%,同时兼顾大众及文化读物、助学读物的出版,选题结构进一步优化。

  多年来,浙大社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程,精心策划出版中国丝绸、良渚文明、中华礼藏等重大文化传承与创新出版工程项目;立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策划出版“中国科技进展丛书”“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丛书”等精品力作。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培育并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文化传承意义,能够体现时代风貌、浙江大学特色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和出版文化品牌。截至2024年4月,浙大社共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22项,其中连续2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5项,其他国家级行业性荣誉29种,省部级荣誉115种。

  紧抓质量  匠心妙琢

  浙大社始终紧绷着“质量是生命”的弦,在全社上下形成重视图书质量、重视业务能力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深化选题论证机制,从源头严格控制选题质量, 强调编辑论证、部门论证、社级论证三级论证制度的实效性,从作者资质、选题主旨、选题内容、选题背景等方面,判断书稿质量;提升三审力量,抓住内容质量把关的核心,坚持专业性原则,坚持落实退稿机制,并成立专门的审读机构;充实校对力量,调整校对相关制度,适当增加专职责校岗位,重点配备校对短缺方向的力量;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成立质量提升工作坊,作为业务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强线下业务培训,细化培训内容,开放外校人员培训通道;建立读者问题反馈机制。

  融合出版  书业赋能

  浙大社积极谋划和持续推进“数字化”战略,开放合作,通过资源重组、产业延伸、创新增效等方式,积极实施数字出版项目和产品布局,是首批入选“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建立起“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数字文化、数字学术”和“出版经营智能化”为核心的融合发展业务格局。打造“立方书”“书递网”“理想之光”“每日中华名画”“数字教材”等产品10余种,获国家及行业奖20余项。围绕国家推进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的总要求,多次策划举办融合发展论坛。联合浙江大学文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同成立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筹建浙江省教材研究中心(数字教材基地),其中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并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共同建设“数字出版研究基地”。数字出版已成为浙大社的驱动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出版  未来何为

  未来,大学出版社须更加深刻理解数字化的本质,打破舒适圈,通过提升数字化专业服务能力、构建学术资源数据库实现知识连接,并达成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的区域连接,通过数字学术出版产业链搭建、品牌化与平台化建设实现产业与情感的连接,并通过高端智库建设优化人才连接,赋能大学出版数字化转型,促进出版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实现大学出版跨越式发展。(下转第18版)  (上接第15版)

  护学术志趣  育学科优才  做精品图书

  ■郑英龙(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浙工商社”)是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唯一一家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具有国家批准的图书出版、数字出版、全科教辅出版三项出版资质,出版范围涵盖经济、管理、人文、外语、法律、教育、少儿、教辅等门类,秉持“立足教育、服务教育、发展教育”的办社宗旨和“为学校建设卓越大学提供学术阵地”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具有“高度(有政治高度)、深度(有思想深度)、温度(有家国情怀)”的出版企业文化。浙工大社现年出版新书已逾500种,持续入选“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名单。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不断打造精品力作。浙工大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严守“政治红线、质量红线、经济红线”三条红线,遵循“程序保障质量、程序控制权力、程序保护干部”的管理理念,遵循“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出版物。2023年出版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47项,其中:《小康江南——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纪实》入选中宣部2023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为我社首次;“琉球研究新视野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项目,获得浙江树人出版奖图书奖;6种图书获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等。从质量到数量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立足地方特色商大特色,打造特色教材板块。面对新时代、新战略和全球发展新趋势,大学教育在不断拓宽课程视野,致力于让学生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相关教材的出版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浙工大社教材的出版主要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教材出版与学生思政相结合,从学生思政工作的热点、痛点、难点切入,编写和出版配套教材。如《大学生诚信文化理论与实践》主要针对的是金融和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一画一世界》为作者多年来从事绘画心理咨询及教学的实践案例集锦,围绕抑郁症、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主题的心理咨询展开,展现了以绘画作为媒介的大学生个体咨询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二是教材出版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学生课堂学习的教科书范本。如:蒋承勇教授主编的“网络化人文丛书”(全18册),内容涵盖文学、历史、新闻传播、影视等多个范畴,教材配套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该系列教材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三是教材出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如:《浙江文化教程》和《浙商文化教程》,将“钱塘自古繁华”的历史和商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宣传地方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也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四是教材出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打造一批活页式、项目式教材。如《步步为营:跨文化商务沟通实战》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训紧密结合,所用资源均为学生在企业实地拍摄,学生可以参考工作案例,在课上进行情景表演,以任务清单形式进行模拟。

  精准施策,加强合作,加快走好高质量出版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浙工大社与商务印书馆成立联合编辑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商商联合”,成立联合编辑部,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浙江工商大学学科建设为目标,在文化品牌建设、高端人才培养、优秀选题开发、重大项目申报、重点项目出版、多元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在出版领域全面合作,持续创新,着眼全球出版动态,挖掘学科专业优势与地域特色的选题资源,实现多领域的出版资源整合,力求打造高端学术出版阵地。二是浙工大社与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商大式”融合发展。出版社与杂志社融合发展,共同探索高校出版社和杂志社改革发展模式,实现两社高端学术资源共享,服务学校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建设卓越大学。三是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与学校社会科学部打造“商大精品文库 ”。以服务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根本,推进学术著作培育系统化、常态化,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时代高度和鲜明浙商大特色的 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精品力作。四是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成立北京出版中心。北京出版中心的成立是我社在新的发展时期,更高定位和要求下的重要战略举措。目的是建立利用北京高端出版资源、“建品牌社、出精品书”的前沿阵地,是“到出版资源丰富、优质的地区进行深层拓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打造出版融合发展体系。2023年,我社数字出版业务工作进行了调整。除成立融媒体中心外,我社持续加强与北京畅想之星数字资源平台、超星数字资源平台、知网等数字平台的深度合作,同时,借助可知电子书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通过数据库等形式向海外大学图书馆等销售我社电子书,通过“走出去”提升浙工大社图书的影响力。

  浙工大社以众多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教学成果为资源,立足于学术研究,根植于教书育人,体现于知识传承,为教材出版、精品化开发和融合发展搭建平台。下一步,我社将积极抓好推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通识教育的教材,助力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立足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和大学出版社优势,打造专业化、特色化教材出版体系。我社的图书出版,一向立足于大学出版社的专业优势,打造商大式的发展。在我校聚焦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立足浙江、服务国家、贡献人类的卓越大学的创建过程中,如何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优势,是我们在今后的出版体系规划中需要着力的重点。深化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构建形式灵活、多样化、立体化的出版模式。“商商联合”,两社资源共享,合作良好且高效。未来精品化的出版上,也将根据选题性质、作者的具体需求,探索合理、可行的出版模式,打造灵活多变、形式不一的合作出版方式,为图书出版和教师科研做好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数字赋能,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力作。积极与相关技术公司合作,为数字教材的进一步开发和出版做好技术准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出版一批具有时代高度和鲜明特色的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精品力作。(张馨宇  采访/整理)

  中华传统文化赋能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蒋敬东(苏州大学出版社社长)

  苏州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苏大社”)自建社以来,始终坚持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扎根于大学,积极传播先进文化。近年来,苏大社年出版图书千余种,主要为学术专著、高校教材等教育类图书,约占总出版量的70%。值得一提的是,苏大社在把教育出版板块做精做强的同时,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作为,在文化出版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2023年,苏大社深度参与全面梳理苏州文脉资源、保存苏州集体记忆的《苏州全书》编纂出版工程,先后出版了《大还阁琴谱》《园冶》《南北词简谱》《温热朗照》《江村经济》《社会学原理》等相关图书21种26册,以传统文献为重点,但不局限于通行的民国、清代以前历代典籍文献,涵盖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故名人的著述,以及以苏州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其中,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最早刊行的明崇祯七年刻本为底本的,堪称世界造园史上最古名著的《园冶》,其影印出版为学界提供了新资料,有利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对于增进汉文化圈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不无裨益,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江村经济》作为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以及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其出版在当下仍有积极的时代意义。2024年,《苏州全书》项目继续稳步推进,将出版《音学五书》《增定南九宫曲谱》等10余种20余册图书。《苏州全书》述古开新、资政育人的特色,使得该项目在整理文脉的同时,完成了学术性、资料性、普及性兼备的新时代文化精品的品牌构建。

  苏大社注重研究与开发富有江南特色的出版资源,形成多层面、多视角反映江南经济、社会、文化的图书系列板块,出版有 “苏州通史”等 300多种有关江南文化的图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江南文化图书品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近期出版的“江南文化研究丛书”纵论江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横向展示主要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重点关注江南文化的现代发展,堪称最为全面、系统论述江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苏州稻香村史稿》探索中华老字号糕点品牌稻香村的历史演变历程,以中华老字号稻香村为个案,梳理其发展历程,既是对稻香村历史的珍贵记录,亦对中华老字号其他品牌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24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将出版“苏州文化丛书”,丛书内容涉及苏州历史文化、山水园林、名街小巷、文选诗咏、评弹昆曲、风俗传说、美食文化、医派画派等,五光十色,洋洋大观,谈文论史,闲话品鉴,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苏州大运河图志》,按照史志的视野和规范,以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图志形式和体例,全面系统、准确生动地反映苏州大运河文化,计划于2025年出版发行,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展示苏州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策划,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精品图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共同富裕苏州行动》论述苏州推动共同富裕的辩证逻辑和行动价值,全面展示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新成就,不仅对苏州推动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性阐述,还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列举,为其他地区甚至全国的共同富裕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苏州经验,对认识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颇有裨益。《从制造到智造:新时代苏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轨迹》回顾过去、着眼当下、展望未来,全面探析新时代苏州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之下,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实行“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其清晰的转型轨迹对于其他城市的转型与升级将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其新型工业化探索提供有益经验,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今年下半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将出版《智慧农业苏州实践》,该书作者亲历了苏州智慧农业改革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大量场景、品牌、基地、标准的建设实践,重点从操作层面总结苏州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活经验,以苏州的智慧农业改革线路图为全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十三五”“十四五”期间,苏州大学出版社承担国家出版基金12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11项,入选国家规划教材16种。未来,苏州大学出版社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以文铸魂、以文兴社,用传统文化为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靳艺昕  采访/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4BIBF现场/版权合作
   第03版:2024BIBF现场/综合
   第04版:优案推介
   第05版:分销新视野/书业非书品经营研讨会
   第06版:分销新视野/书业非书品经营研讨会
   第07版:2024BIBF现场
   第08版:广告
   第09版:2024BIBF现场
   第10版:2024BIBF现场
   第11版:2024BIBF现场
   第12版:2024BIBF现场
   第13版:大学社专刊/广告
   第14版:大学社专刊
   第15版:大学社专刊
   第16版:大学社专刊/广告
   第17版:大学社专刊/优案推介
   第18版:大学社专刊
   第19版:大学社专刊/综合
   第20版:大学社专刊/优案推介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大学出版社迈入数字出版融合转型新时代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大学社专刊15大学出版社迈入数字出版融合转型新时代 2024-06-21 2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