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漫画题材
○刘 露 李晓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结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中小学生科普心理学知识是一项重要课题。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高雪梅教授和长期在中小学教育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覃崚等推出的儿童心理健康科普丛书“3分钟心理漫画”,先初探何为心理学,后从交往、情绪、人格以及学习四个角度分析小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以日常生活为创作入口,以漫画形式为传播出口,从内在自我剖析到外在人际关系建立,润物无声地传递着心理健康知识。
穿越型漫画体裁,全面探析何为心理学。“3分钟心理漫画”丛书共5册,分别为《初探心理学》《人格的秘密》《学习的秘密》《交往的秘密》《情绪的秘密》。全册书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铺陈开来,以漫画形式、穿越题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相关知识,与专业学者面对面分析并学习不同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以及应对之策,符合小学生的成长特征与学习能力规律。第一册书中较多篇幅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以及早期和晚期心理学学派等基础知识,选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并给予解释,且在章节尾处拓展案例、链接相关知识点、辅以问卷等,使得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案例中得以诠释。该绘本语言文字表达切合小学生心理,同时依托专业知识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对于小学生共有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缓解,均具有参考意义。
在交往和学习中,建立外在“我”秩序。该书分享了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运用的心理学知识,比如“首因效应”“聚光灯效应”“萨提亚沟通模式”“光环效应”等,此外还探讨了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四种沟通类型的不足之处,提出与人往来正确的沟通之法——一致性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同时不随意践踏他人的人际边界。在学习方面,该书在具体案例的使用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费曼学习法、短板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登门槛效应等著名方法理论,引导人们正确归因,打破常规思维定式,逐步分解重大困难,同时明白努力和成功并不是成正比关系的道理。人的智能不一,擅长领域有差距,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的优势。
从人格到情绪,认识内在“我”本体。人类在向外创造世界和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内探索和认识自己。其一,人格。作者按照人的心理功能类型将人格分为直觉型、感觉型、思维型和情感型四种人格,同时区分了不同的气质类型,声明气质无好坏之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人戴着形形色色的面具,在心理投射下审视他人其实也不啻为看清自己。其二,情绪。情绪是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情绪的喜怒哀乐都有存在的意义。该书选取了情绪ABC理论、受挫攻击假说、情绪泛化等知识点进行心理问题日常化展演,引导小朋友们认识积极情绪的效应,同时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合理调整焦虑,认真对待消极情绪。“自我”是在“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人的一生需要多个成长阶段,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是一生都要学会的课题。“3分钟心理漫画”丛书在缩小“盲目的我”并扩大“开放的我”这一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1年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颁布,提出70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纲要始终贯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主线,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作出了各项要求,强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3分钟心理漫画”丛书作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正是响应国家号召,以儿童喜好的绘本形式,对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帮助儿童培养了解心理学的兴趣,有利于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高效学习,最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儿童既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该书对于儿童成长助益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