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复
我含着热泪,慢慢合上了儿童文学长篇小说《鸭绿江来信》,感动、激动之情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仿佛闪现出了一个个抗美援朝时期感人肺腑的英雄先辈,还有当年生活在那个年代普普通通的爱国民众,他们像一座座珠穆朗玛山峰,高耸入云……
作家胡继风曾经创作出版过《鸟背上的故乡》《就像一株野蔷薇》《太爷爷的心愿》《云朵上的爸爸》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一部《鸭绿江来信》却与以往不同,是一部视角独特、故事感人、叙事风格新奇,极富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教育意义的崭新作品。
许多伟人都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重现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书写那些英雄历史和历史英雄,是儿童文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何况历史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动人事例,等待作家们去深入挖掘。《鸭绿江来信》的小说情节就来源于作家在生活中发现并加以提炼的原型故事。作者在后记里说:“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许多少年儿童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还缺乏足够或较深入的认识。有的甚至知之甚少。可是必须让他们知道啊,特别是像李征明烈士这样的人和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最佳的途径当然是文学,这是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之一。于是我就下决心要以李征明为原型写一本书。”这就是作家胡继风创作这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的目的,也是作为一位有历史与社会责任感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胆识和担当。
小说《鸭绿江来信》的全部故事,通过小妹桃花胡正丽第一人称的回忆、叙述、插叙、倒叙、引用等手法,交互推进情节的形式,集中描绘和刻画了两部分人物。一部分是战斗在抗美援朝前线的有名与无名的英雄,另一部分是国内积极支援与惦记思念前线英雄们的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代表人物是胡家大哥(槐树)胡正光、二哥(楝树)胡正明、姐姐杏花、妹妹桃花胡正丽,以及胡家父母亲,还有二哥的恋人、桃花的班主任张霜雁。
长篇小说的故事结构如何安排处理非常重要,这里面包括情节结构、人物结构、叙述结构等。而这些结构,又是互相交叉,互相牵连,互相补充的。抗美援朝战争持续好几年,战争规模之大,战争之残酷,均历史少见。怎样在如此繁复惨烈的战争场面中找到切入口,其难度显而易见。尽管《鸭绿江来信》的故事有一个原型,但是在结构与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上,仍然非常困难。这需要作者具有非凡的文学写作功力。胡继风非常好地驾驭着整部作品,写得恰到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鸭绿江来信》整部作品,就两个字、两条线,贯穿全书:一个“来信”,一个“等待”。“来信”是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大哥的来信,二哥的来信,一字一句的血与泪、可歌可泣的故事叙述。“等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开始等待大哥的来信,之后等待二哥的来信。等啊等,等啊等,思念、忧愁、担心、期盼,等得亲人们心急如焚,等得亲娘失眠得病,直到书的最后,才终于等来了二哥最后的一些信息。前者“来信”是实,后者“等待”是虚。一实一虚两条线把全部故事串联起来,使作品既清晰又完整,成功塑造了一批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人物群像,同时也完成了作家想要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英雄,了解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写作目的。
儿童小说《鸭绿江来信》里有许多令人唏嘘不已、热泪盈眶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比如“母亲对儿子的惦念”“大红枣和花木兰的故事”“广西人小护士的故事”以及“二哥楝树的牺牲”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线索,即二哥与他的学校同事、桃花的班主任张霜雁老师的悲壮恋情。这条线时明时暗、凄美动人。它就像是一条细细的风筝线,但又紧紧地系在读者心上。作家使用了虚实相间的叙述,书写了英雄人物的另一面,书写了人间极其珍贵的情感。
总之,长篇小说《鸭绿江来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不惧敌人、英勇献身的精神,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传统,是一部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突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故事感人和具有浓重的时代感与独特现实意义的优秀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