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菱菂
在中国科幻三巨头中,何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走得最近的一位。这也许从他的笔名看出端倪:他曾解释笔名“何夕”取自《诗经》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而“何夕”一词不仅融合了作者的姓氏,同时还具有一种时间的意象。在其多篇科幻小说中,也常常能见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作,例如入围2024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雨果奖”最佳中长篇、获得第2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小说《人生不相见》,便是一篇极富中国韵味的科幻作品。
未来的太空移民时代,人类为了让遥远的星球真正成为自己的家园,实行了“乐土计划”,即根据目的地星球的特点基因改造一批先行者,提前适应当地的生存条件,再逐步进行人类移民。主人公何夕和于岚曾为同一批“乐土计划”的成员,二人在训练中相识相知,却注定无法在一起。心灰意冷之下,于岚去往渤海星(参宿),何夕去往里海星(商宿),而于岚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遭遇意外牺牲。20年后,何夕自告奋勇作为领路人带领两位年轻的队员前往渤海星,却没想到在那里竟见到了本该身亡的于岚。原来当初于岚一行人到达渤海星后,发现在当地的辐射条件下,先行者与人类产生了生殖隔离,这就意味着他们已不再是人类。为了保护人类文明,按照章程,先行者将会被销毁。于岚无法旁观这一切发生,便提前告知了先行者,冲突中其余队员身亡,于岚则编织了任务失败的谎言,瞒下了渤海星发生的一切,直到何夕一行人的到来。多年后重逢的恋人再次面对着情与理的抉择,何夕毅然选择了上报地球委员会实情并摧毁了先行者,而于岚则守护着幸存的两名先行者的孩子继续留守渤海星。
这部作品巧妙地将人类探索星际移民的故事,糅合进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中,通过何夕与于岚不同的人生选择,引发了人类与宇宙、与其他智慧生命关系的思考。小说的题名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而这句诗也贯穿了整篇小说的始末,不仅映照了何夕与于岚之间如同参宿与商宿般永不相聚的爱情,更为小说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悲剧氛围。
除了主题的运用,何夕也会将诗意的笔调挥洒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在《十亿年后的来客》中,主角人物侦探何夕便是一位极具隐士风范,超脱于尘世的形象。他样貌出众、风流倜傥、能力超群、受人欢迎,但却不容于俗世、不拘于俗规,随心所欲,来去自由。在侦探何夕的全力探案下,发现了雷恩教授将本应在10亿年后才可能诞生的生命体带到了现在,并阻止了他企图毁灭全人类的邪恶阴谋。
《伤心者》讲述了一名因理论过于超越时代而怀才不遇的数学天才的悲剧。何夕是一名天分极高的数学专业硕士,他耗费毕生所学提出了微连续理论,却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最终在命运的捉弄和打击下,何夕精神崩溃并导致失语。当读到结局,读到这个“数学疯子”的成果终于在150年后被世人所发现,并作出改变世界的巨大贡献,回过头来看他不被理解的一生,才明白“伤心者”为题的真正含义。而小说的结尾处有一段几乎让人泪奔,那是一串真正不被世人理解的时代先驱者姓名的宣读,那一刻小说的虚构突破了现实的边界,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因为那些伤心的名字背后是真正的千百年的寂寞时光。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写于2000年的作品,对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讨论,仍具有现实意义。《伤心者》也被认为是中国软科幻中的经典代表之作,当年这篇作品以压倒性优势获得第15届中国科幻“银河奖”。
在《盘古》《田园》《我是谁》《六道众生》等作品中也多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也使得何夕的科幻在酷炫的科技描写之外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独具魅力。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刘慈欣曾这样评价:“有的科幻小说能够让你领略想象力的神奇,有的让你体验人性在超现实环境中的迷乱和纠结,有的讲述了震撼而美妙的故事,但要想在一部科幻小说中同时得到这些,只有读何夕的作品。”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何夕科幻小说集《人生不相见》2024年7月出版,作品收录了《人生不相见》《十亿年后的来客》《伤心者》《异域》等多篇优秀获奖作品,主题多样,想象力丰富,尤其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