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视频火爆全网。刘楚昕凭借长篇小说《泥潭》摘得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奖,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获奖感言中,他深情追忆了与初恋女友的回忆。刘楚昕的经历,是漓江文学奖众多获奖作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漓江文学奖创设于2023年,是面向全球中文写作与出版的文学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设有虚构类、非虚构类和文学翻译奖三类奖项。
坚持发掘文学新星 培育创作大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一级巡视员王晓华在致辞中表示,设立漓江文学奖、举办漓江文学节是广西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漓江文学奖秉持“发现文学力量,致敬创作精神”的宗旨,在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期盼在世界各地中文作家的持续关注和踊跃参与下,通过漓江文学奖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发掘文学新星、培育创作大家,让全球华文文学创作生生不息、焕发光彩。
漓江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今年恰逢45华诞,也是漓江出版社从南宁搬迁至桂林40周年。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利来友表示,漓江文学奖的设立,既是漓江出版社接续和弘扬文艺出版理念与传统的自觉担当,也是对广大文学创作者热情期待的积极回应。
鼓励原创、发掘新人,是漓江文学奖的鲜明导向。正如评委之一的余华所说:“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的话,文学奖对名家的要求更高。如果名家和新人差不多,我们毫不犹豫要给新人!”
除了鼓励新人,本届漓江文学奖还有一大亮点——首设“文学翻译奖”。设置这一奖项也并非空穴来风,自成立以来,漓江出版社长期聚焦文学出版,特别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引进,推出了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精品图书,陪伴了一大批作家和读者阅读与成长,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文学翻译奖”的设置,正呼应了漓江出版社的出版传统,也是广西出版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积极回应。
让文学点亮生活 文学照耀未来
围绕漓江文学奖,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还策划组织了漓江文学节系列活动。在全国17个城市的36家书店,设置牵引读者文学记忆的“漓江文学角”;在桂林美术馆举办“在路上”文学艺术共创展和文学热爱市集;在阳朔举行文艺创作者与出版人共探文学出版未来的三场沙龙分享活动,以此搭建文学与不同形式艺术交流共创的桥梁,激发出版业与读者间更深刻的文化共鸣,呼唤文学点亮生活、文学照耀未来。
活动还同期举办“价值、趋向与可能:AI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出版”高端访谈,出版界名家和作家共论AI时代文学创作与出版的新态势新可能;在“游走的笔锋:跨界限的文学对话”中外文学沙龙中,与会嘉宾共话当代文学创作,通过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深度对话,推动当代文学创作、翻译和出版多元发展;在“传承与创新——全国文学名刊与广西作家交流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文学名刊的名编们,分享办刊理念与思路,以及当下的文学传播方式创新。
“颁奖+文学节+论坛交流”,漓江文学奖正在快步成长为区域乃至全国都极为重要的文化盛事,也正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中来,感受“文学+生活”的乐趣。正如漓江出版社社长梁志所言:“文学不仅属于作家,也不仅属于文艺出版社,文学属于大众。只有通过对于整个社会文学氛围的营造,才会有更多喜欢文学的阅读者及热爱文学的作家出现,这些是我们文艺出版社赖以生存的资源。”
对创作者来说,喧嚣浮华只是暂时,长久的守候、对文字的专注以及诚挚的书写,才是立根之本。正如已经举办两届的漓江文学奖,从注重原创文学新人新作,到首设“文学翻译奖”,再到“与民同乐”的文学节,剖析行业态势引领行业发展的论坛交流……众多创新举措,既是漓江出版社在新时代振兴漓江文学出版品牌的孜孜追求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推动文学创作与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广西这座新文化高地向外辐射出的不竭文化之光。(肖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