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惠(浙江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中心主任)
小红书平台作为近些年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平台,始终在图书的宣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到外国文学类图书单品在小红书平台的营销策略,近年也有不少变化。
第一阶段:出版营销尝试探索期。2020年前后的小红书平台已是图书宣传的重要渠道,但整体营销动作呈现自发、零散状态。这个阶段,出版社的宣传模式相对粗放,主要采取送书换曝光的方式鼓励读者分享,编辑偶尔会以个人账号发布推荐,但整体风格随意,没有系统化的运营思路。即便如此,博主们的分享依旧能为图书销量的提升作出重大贡献。当一个爆款图书分享帖出现后,大批购买者会涌入特定的购书页面,让某个单品的销量倍增。许多当时的爆款单品,如爱尔兰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的长篇小说《绝密手稿》和《在艰难的那一边》,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短篇小说集《音乐大脑》,都是以这种方式实现多次加印的。
第二阶段:KOL种草黄金时代。进入2022年后,小红书上的外国文学推广发生了明显变化。用户对内容的要求显著提高,简单的书摘和读后感已很难获得大量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成体系的内容策划和高质量的视觉呈现。各大出版社纷纷在小红书注册官方账号,开始推出“一周读完一本经典”类的系列笔记,将许多鸿篇巨著拆分成人物解析、主题探讨、阅读心得等不同模块进行宣传;或是制作专题书单,搭配上精美的高质量摄影图片,用成规模的内容吸引读者。
同时,虽然平台开放了购物链接功能,但添加购买链接后发布的分享帖,点赞量明显更低,爆款率也更低。可见,彼时的平台依然更倾向于将流量倾注给能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博主,而非依靠平台流量变现的商户。从平台规则看,小红书算法进行了重大升级,开始优先推荐高质量、成体系的内容,同时给予品牌账号更多流量扶持。相比之前,出版社必须花更多心思打磨营销文案,提升内容质量,才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些变化,不少出版社迅速调整运营策略。在内容策划方面,开始注重系列化和主题化,比如围绕“女性成长”主题整合《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等作品,或是结合马尔克斯逝世周年等时间节点进行专题推广。在视觉呈现上,许多出版社专门组建了内容团队,聘请专业摄影师和设计师,确保每本书的展示都达到高标准。短视频解读也成为重要手段,比如,在《爱尔兰命运五部曲》和《季节四部曲》的营销环节中,编辑们针对每本书的不同内容,逐一给每本书录制了3分钟左右的讲书视频,力求深入浅出地解析其思想精髓,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增加其购买意愿。
第三阶段:商业闭环后的平台生态。2024年以来,小红书上的外国文学推广进入全新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普通用户发布的读书笔记流量大幅下降,而经过平台认证的“专业号”内容获得了更多曝光机会。平台进一步完善了电商闭环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小红书上完成从种草到购买的完整流程,而平台流量开始大幅度向参与直播带货的商家倾斜,许多商业参与度较低的个人账号纷纷断更,取而代之的是大批商家的入驻。
这种转变对于出版社而言有利有弊。弊端在于,之前的低成本营销逻辑几乎失效,在如今图书板块流量不断紧缩的大环境下,仅靠博主种草拉动图书销售的路径已变得收效甚微;有利点在于,这种情况会迫使编辑们去探索更贴近读者需求的营销思路,将营销主战场拉回到官方账号,用高质量、高互动性、高服务属性的模式开展营销活动。比如,浙江文艺社推出《加缪作品集》之初,许多读者发问:我已经有一套加缪了,为什么还要再买?面对这种疑问,编辑们精心撰写了一篇名为《<加缪作品集>官方购买指南》推文,详细介绍了整套书从装帧设计、翻译组稿、印刷工艺,到用纸选料、周边文创的全过程,详细介绍了产品的优势和差异性。文章一经发出,销量陡增。可见读者们不怕花钱,只是怕钱花得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