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的“从汉代图像研究到形相学建构——IIML图像标注系统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聚焦《汉画总录》30年研究和出版成果,探讨数字时代下学术研究、出版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北京大学原校长、《汉画总录》编委会主任周其凤院士,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协调推进司副司长孙启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何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郭琳、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汤燕等出席会议。
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社会各界跨学科合作,自1995年启动以调研著录存世汉代画像石等图像材料为中心的“中国图像志”工程以来,其成果《汉画总录》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结题评级优秀等多项荣誉。与此同时建立了有别于西方(源于轴心时代)的希腊-希伯来本体思维、而从“有生于无”中国思维出发的“形相学”理论体系,为当代图像的理解、分析、算法和技术的原创性发展,做了相当程度的铺垫和准备;同步发展图像微痕扫描技术,完善图像数据库全新的著录、标识、索引观念和方法,完成以“IIML图像标注系统”为核心的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开创性成果;从而促进了艺术、考古、文博领域的图像、实物资料参与融入当今AI时代的智能化跃迁,突破计算机图像科学现有局限,成为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典型实验成果。
汤文辉介绍了《汉画总录》出版团队与学术团队的合作历程。从2005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朱青生教授学术团队合作,承担《汉画总录》的出版。项目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携手努力20年,已出版《汉画总录》63册,系统著录汉画像石材料6000余件,收录图像1.2万余幅,形成近千万字的学术成果。《汉画总录》团队发布了IIML图像标注系统,将艺术、考古、文博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出版向人工智能应用的方向推进,对于新时代的学术出版具有方法论和技术上的引领作用。(李 琳 兰诗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