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近几年的业务拓展,就必须先谈一下这几年的整体市场环境。近几年来,面对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市场,大学社需要解决的问题日趋突出——读者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购买行为的网络化,竞争主体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同质化。随着移动互联工具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时代90后成为阅读的主要力量,图书的纸质载体日益失势,可移动的多媒体介质以其便捷、便宜和存储量大的特点,成为吸引眼球的主要关注点;互联网电商以其自主、便捷、舒适的购买体验挤压了传统书店;而大型出版集团利用其巨大的品牌及人财物的绝对优势,不断将出版触角伸向大学出版的领域,挤压着大学社的生存空间;一些大学社缺乏长远出版规划,为了短期利益,放弃自身专业平台和专业特色,大量出版市场已接近饱和同质化极为严重的图书,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市场情况的变化,中国传媒大学社在梳理产品结构,认真研究对比数据,总结市场消费行为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
重中之重是“抓教材,促流转”。教材是大学出版社的生存之本。一个大学社能不能依靠本校的优势学科发展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教材决定着这个出版社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周期。以往中国传媒大学社的出版重点是专业学术著作,学术专著与教材的比例达到了7:3,而这种构成比例在零售市场迅速萎缩、馆配市场波澜不惊的情况下显然已成为快速发展的阻碍。为改变这种局面,出版社在制度上进行改变,对教材出版进行大力地扶持和政策上的鼓励与倾斜,引导编辑把选题结构调整为教材与学术著作的比例为7:3。例如,在年底核算的时候将教材权重比例提高,而相应地降低学术专著的占比权重,使相同工作量带来的收益有较大区分,用效益驱动转型。经过两三年痛苦的转型,目前各编辑室的出版结构中,教材和学术专著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资金与库存的流转速度大大提升,并进一步向更优化的比例靠近。目前中国传媒大学社正依托传媒大学的平台优势,着力发展艺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这套丛书规模较大,基本覆盖传媒艺术类专业各个学科的核心专业课。出版社也在教材策划出版上给与编辑一定指导,使选题方向完整覆盖从博士到高职高专各层面的需求。未来的几年中,横向上要争取教材选题覆盖主要的传媒专业领域;纵向上,教材必须涉足到每个传媒专业的细分课程,成为传媒出版领域最全面的“领跑者和专家”。
学术专著要“出精品,做规模”。大学社吃不吃得饱饭要看教材的出版销售情况,而出版社的招牌和口碑要靠优秀的学术专著来树立。当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在零售市场上销售遇冷,我们根据销售数据得出的判断是:优质的作者和优质选题占据了动销品种的大部分额,仍然属于畅销和长销品种,而作者知名度较低或选题相对比较冷僻的学术著作往往是学术价值不错,但市场需求较少,无法满足出版社在库存周转率上的要求。因此,中国传媒大学社提高学术出版门槛,着重出版学术大家、精品,而对于一般性选题,和专业领域相对比较冷僻的著作,多将其归纳成系列集中出版,既满足部分读者对偏冷专业的知识需求,也在学术专著的出版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图书馆采编人员的采配提供方便;由于图书馆采编人员在采配学术专著的时候有成套系订购的习惯,因此成规模出版专著套系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冷僻学科专业图书的动销率,有效地降低了库存周转的压力。
近几年,中国传媒大学社在为数字化转型进行积极准备,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历史数据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及存储等工作已经形成标准化流程,正在逐步探索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及营销工作。数字出版工作的核心是争取以项目的形式带动出版社实现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的整体转型。2013年申报的《综合型传媒类知识的内容整合及新型服务》项目成功获评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于2014年获得财政部文资办相应支持。在项目实施的未来3年内,出版社将形成一整套的专业解决方案,包括面向高等教育的传媒专业知识服务平台,与传媒教育领域核心课程配套的微课程互动学习系统,面向传媒专业机构的结合文字、音频、视频的学术资源数据库,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及传媒领域从业人员的在线教学培训考试系统。出版社将逐渐形成拥有传媒专业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于传媒各个领域,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