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阶段?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联合信任时间戳中心董事长张昌利以“水”的三种不同形态来阐述版权的发展。他认为,互联网技术出现前,版权是“冰”,是一种固态的展示,看得见,摸得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版权逐渐变成“水”,在不同行业间流动;而“互联网+”则让版权化为“蒸汽”,看不见、摸不着,但已经弥散在生活和生产的各个环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版权中数字版权的占比逐渐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版权国际贸易总量达到了2.7万种,实体出版物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数字产品销售接近20亿美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瞄准了数字版权这块“肥肉”。
但在憧憬数字版权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面临的问题: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数字产品确权难、发现侵权难、维权难,成为数字版权面临的三大难题。上述三大难题犹如逐渐膨胀的气球,一旦达到爆炸的临界点,必然会对数字版权的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
那么,数字版权难题如何破解?陈宏兵认为,版权是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屏障,发展数字版权,不仅要保护,更需要深度发掘,并释放其价值。
版权保护基础形式多元化
纵观目前版权保护的现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层面以法律手段进行,加强执法力度;另一类是不断涌现的第三方平台的版权保护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版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汤兆志介绍说:“长期以来国家版权局坚持版权保护和版权发展并重,以保护产权为手段更好地服务、维护、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版权局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强化版权监管执法,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切实处罚一批侵权单位,有效地维护了版权秩序。再如,国家版权局在推荐版权登记、搭建版权交易平台、培养版权示范园区及单位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创意产业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志勇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版权交易中心和版权协会等机构给予适当的奖励,提升保护积极性。
同时,第三方版权保护产品和平台也日益多元。2015年7月,阿里巴巴研发出“图片护盾”,该产品使用新版数字纽扣技术,通过给图片增加肉眼看不到的水印来确保图片的“安全”,从源头上杜绝盗图行为,有望突破图片版权保护的技术困境,为图片版权保护带来变革。联合信任时间戳中心董事长张昌利则以“可信时间戳”为例,通过追溯电子版权登记时间,定格电子合同签署的方式,为司法判例提供证据。
提升版权价值是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2012年,版权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占GDP的比重是6.87%,而且该数据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可见,版权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版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创新能力不足等。汤兆志认为:“我国版权产业存在版权贸易逆差明显、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虽然增长数据华丽,但其在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提升版权价值是发展数字版权的重中之重。
如何将“创意”商业化,形成“创业”,需要一个踏板,即版权。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从创意发展到创业,版权的商业化过程必不可少,应提高版权的价值。对此,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王英十分赞同:“不应收割已有版权,而应该在已有版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深化版权价值。其中数字版权的运营和产业链的发展值得关注。”
目前,很多文化产品都有线下体验空间,但如何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需要在产品产业链的打造上进行创新。以韩国泰迪熊博物馆的数字化运营为例,据韩国泰迪熊博物馆管理公司代表理事刘德忠介绍,博物馆未来将在泰迪熊游乐园运用物联网来连接家长和孩子,通过将孩子在游乐园玩耍的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喜好,从而增加与孩子互动的话题,打造更多的交流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也以“教育项目”的名义,申请韩国政府资助,以数字化的方式将学生智力开发与泰迪熊结合。据刘德忠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对该项目进行商标权和著作权的注册,一旦完成,一个全新的智能型泰迪熊儿童乐园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