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层面说,版权交易通过版权的要素和资源配置流通的过程创造出新的价值,并且在该过程中相关主体进行利益分配。整个版权交易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版权价值放大、转化、提升最后得以实现和分享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版权交易存在哪些难点?有哪些交易模式?不同的版权创作者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色加以区分。
与其他物权商品一次性买断交易不同,版权可以任意切割和延伸演绎,可以无限放大。此外,版权交易过程中确权、交易、交割、维权等各个环节,都较为复杂。一句话来讲,版权交易难以做到标准化。交易模式的概念性和版权使用的多元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版权配置效果欠佳,这也是版权交易B2B环节流通不畅的原因。
就目前来讲,根据不同品类的版权产品,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版权交易模式。
第一,撮合式。该模式是最传统的版权交易方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工具,将传统的版权交易照搬至线下,从而形成有效率的撮合成交。该模式聚合了专业领域的经济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的平台。以“中国影视版权平台”为例,2014年平台成交额为1.82亿元,成交100部作品。2015年,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将其线上化,将全国6000余名经纪人撮合在网络平台,提高线下交易效率。
第二,自助式。该模式是在互联网上交易最多的平台。自助式模式表现为集中托管、标准化合约。例如,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与全国几十家媒体合作打造“中国影响版权银行”,提供了一个新闻素材集中呈现的页面。在该平台,可以看到参与每天的每一个作品的信息,如需购买,直接在线上按照合约付费,无需再找到某一家媒体。
第三,管网式。管网是按照量来计费的,它创造了权利人、运营平台和下游使用者之间限期使用的信用结构。以面向海外的中国视频版权为例,如果该版权进驻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外终端,一旦视频在海外终端播放,那么对于上传视频的人来讲,其每个月就可以收到权益金,而且该权益金随着播放频次的多少而不同。
第四,碎片式。该模式的代表为路透社打造的ITNSource平台。ITNSource管理全球几十个媒体的视频素材。受众在ITNSource第一次买素材时,需提交数字加盟费。该模式会创造一种标准化的交易方式。
第五,索引式。索引式是在碎片化的基础上再创造对信息的索引,从而提供一种服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知识服务,包括百度知道、原题库等。
第六,弥散式。每个人都是创造者,这是互联网时代版权环境和以往的不同。例如微博平台,对于某个作品可迅速采用“微版权”、“微许可”、“微收费”的方式,保护版权。弥散模式没有卖场,其传播通道就是它的授权通道,也就是说受众在哪里看的作品就在哪里购买,一旦买下就获得了使用授权。
第七,和解式。在用户创造内容和用户上传内容的环境下,和解式是版权流通共同交易的点。版权监测显示,该模式更符合在互联网传播版权贸易的过程。
第八,开放式。版权放在家里无法产生价值,因此版权一定要分享并产生流通。例如,路透社将自身所有素材分享,并开发APP,让其他受众下载转发。
第九,消费式。该模式最常见的是在时尚类的消费中,例如设计师设计的众包、商品众筹、收益分享等。设计师的设计在生产成产品前,可以与粉丝沟通,以众筹的方式进行测试。一旦众筹效果较好,众筹平台可对商品生产商进行授权拍卖,并快速投入生产,实现收益。该模式与天猫平台的预售类似。
第十,消费权益众筹。通过将版权的收益权分拆,吸引更多的普通受众参与。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通过将相关消费呈现为消费券的模式,并附加理财功能和流通智能,吸引受众参与。以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发行的文化消费券为例,该消费券将内容体验、消费权益、衍生产品等类型的大众文娱消费权益转化而成的一种文化消费权益凭证。用户可以通过百度消费众筹平台、京东众筹、微票儿等大型互联网平台进行众筹购买,也可以通过国版交易中心网站进行线上认购,并在国版交易中心文化消费券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流通和消费兑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