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代人》是国学大师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稿,尘封12年首次出版。作者用42万字的赤诚讲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雷 原(书评人)
时至今日,恩师一介先生离开我们即将三载,《我们三代人》出版已一年有余,每次奉读或查阅核实相关资料,先生之音容笑貌常常跃然纸上,先生往日之教诲通过读书,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三代人》内容极其丰富,以道德文章为主线,涉及历史、政治、家庭、人事之变迁,语言朴实真切,并且有很多故事,更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孔子晚年曾经对弟子讲:“欲载吾之空言,不如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之意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较之纯粹之说理更为真切。《我们三代人》在写作上也有此特点。
汤先生在讲母亲时,说母亲自己没有什么事业,而“相夫教子”是她最主要的责任。在抗战期间,生活在云南的那一段日子,生计极度困难,母亲“先是卖由北平带去的首饰,后又卖带去的衣服,卖衣服都是由母亲摆了地摊,和买主讨价还价”。读到此处,感人泪下。汤母出身名门大户,于此困难之际,为家为国,委身于摆地摊与人讨价还价,而且毫无怨言。
关于母亲,先生还讲了很多故事。譬如1950年抗美援朝时,先生也报名参军,要求赴朝鲜前线,有人问她:“你能同意你的儿子上前线吗?”她回答说:“别人的儿子能上前线,我的儿子当然也应该上前线。”于此之时,不由得使我想起朝鲜战争,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时,毛主席只说了一句话:“战争哪有不死人的,老百姓的儿子可以死在战场上,我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能死吗?”母亲的话与毛主席的话在精神上是一样伟大的。
该书中,先生讲了很多女性的故事,讲到曾祖母时,说她:“性严肃,寡言笑,居家俭朴,事舅姑以孝,御下以恕。劝儿子居官以清以慎以勤”。这种耳濡目染之教,使祖父以至于汤用彤以及先生,都有为人廉洁、生活俭朴之美德。雨三公在甘肃为政时,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汤青天”。汤用彤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只领一份工资,兼职操心可以,但工资只领一份。
故事是这样的,194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东厂胡同一号成立了一个“驻北京办事处”,傅斯年请汤用彤先生兼任办事处主任,并每月送薪金若干,汤用彤先生如数退回,并说:“我已在北大拿钱,不能再拿另一份。”这种只拿一份工资的传统,在先生那里也得以继承。先生在世时兼职甚多,每一个兼职都应有极其丰厚的待遇,但先生与其父汤用彤一样,只拿北大的工资。这种廉洁自律精神直接看则是深受曾祖母的教诲而得之的,但深一思考,其实这一精神正是与古士大夫精神一脉相传的。古士大夫以道德文章为要,从不以钱多为荣,反而常以钱多为耻辱,所以古之以士、农、工、商为序。“士”掌握道德教化与政治,以天下为胸怀,以惠民利民为宗旨;“农”则在耕,士晚年告老还乡,仍在农耕;“工”则在致用,“商”在互通有无,而不在囤积居奇,以收巨利,即使商人钱多,但社会地位却不高,商人很少有显富的。因此整个社会不尚利而尚德。
《我们三代人》中还有很多故事,故事中贯穿着先生的精神与性情。还有先生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于学术的追求,但要真正品味、领悟,须仔细阅读《我们三代人》,读后一定会从中得到一种精神、受到一种启发、树立一种“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既有的处境下,恰当地做人,恰当地做事。在艰险中不怨天,不尤人;在顺境中则不骄不躁。于此之时我们会想到先生的母亲摆地摊以维系家计的精神,还有先生曾祖母之“居官以清以慎以勤”的教诲,这些会激励我们无论于何种处境,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亦如孟子所言:“人皆可为尧舜”。孟子的意思正是讲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最好,把人做到最佳,此即人皆可为尧舜的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