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建筑,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和体验。
○张 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就向西方敞开了大门,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建筑师尝试将日式木构造与西洋建筑进行融合。而后,分离派、表现主义、理性主义在日本的建筑舞台上粉墨登场。“二战”以后,受勒·柯布西耶影响的前川国男、坂仓准三、丹下健三等建筑师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着日本现代建筑的探索。20世纪60年代,筱原一男、黑川纪章、槙文彦等一批建筑师发起了新陈代谢运动。1978年,随着“日本建筑新浪潮”巡回展的举办,矶碕新、安藤忠雄、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等开始引起国际建筑界的关注。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和1995年阪神大地震,使日本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建筑与城市和社会的关系,以藤本壮介、中村拓志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建筑师本着脚踏实地的态度开始了他们的建筑实践。
日本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建筑的密切联系,同样是东方国家,同样经过近百年的“现代化”追索,中国的现代建筑又能从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中得到哪些教益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实地体验后,会有更深的体悟,正如留日建筑师程艳春在序言中写道的,“不仅是‘引进来’,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在我国,当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蜂拥而至的时候,如果也能有更多的人去实地了解其他国家的建筑,我想才更有益于建筑上的交流。”
程艳春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留日多年,初到东京之时,收到一位日本教授送的《东京建筑MAP》,开始了自己的日本建筑之旅。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对日本境内优秀建筑做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研,实地走访书中提及的每栋建筑。《世界建筑旅行地图——日本》是程艳春探访日本建筑的旅行工具书,全书收录了近130名建筑师在日本的460余件作品,配以实用详细的地图、交通信息和建筑特色简介,不仅是一本日本建筑旅行指南,还是了解、寻访日本建筑的实用手册;若是对日本建筑特别关注的读者,大约还能读出点“建筑编年史”的味道。
黄居正在某次讲座中提到,“在信息时代,任何一栋建筑的信息在网上都能找到,这固然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网上、杂志上看到那么多漂亮的建筑,我相信他是不可能体会到好建筑好在什么地方。要想真正理解一栋建筑,必须用自己的身体、五官去感知它的好坏。”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带着这本小册子去旅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