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非小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思想史和艺术理想的高度观照德语文学
《时代的精神忧患》叶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20.00元
  关键词   德语文学  批判意识  学术使命

  这是作者关于德国文学的读书札记,他将文学史上升到社会史和思想史的高度,将文学和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和思想浪潮相互结合并观照,从而显示“风光无限”的学术景观。

  ○鲁晓雁(武汉大学德语系教授)

  叶隽在陆续面世的诸多德语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宏篇专著后又推出其随笔札记《时代的精神忧患》,该书虽不似之前论著般洋洋洒洒,但字里行间仍凸显出作者俯瞰德语文学的高度,作者紧握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宏观脉络,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视野开阔感和历史穿透力。

  该书由作者平日写下的关于德语文学的思考随笔和读书札记编成,分作四辑:“席勒别解”“诺奖意义”“文学札记”和“耶利内克”。“席勒别解”从歌德、席勒“狂飙突进”后的魏玛10年合作中敏锐地洞察到其思想内核;“诺奖意义”巧妙地选取了5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颇具代表性的文学大师,对20世纪德国文学史进行了一番审视;“文学札记”主要是对几部当代德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反映出作者在史学视域之外也保持着对当代德国文坛动态的关注和思考;“耶利内克”是对奥地利文学诺贝尔获奖者耶利内克的个案研究。作者对其文学作品《女钢琴师》和《追逐爱的女人》进行了评论,对耶氏作品中充斥的大量丑恶与虐性进行了批评,这一特点虽与耶氏个人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息息相关,但基于文学作品对国民精神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者认为,其作品中审美意象的缺失和“社会关怀”的空白无疑对她的文学作品登上文学发展史的经典地位构成了威胁。

  在当今日益增多的学术著作中,该书并没有以学院之士自居的严肃面孔,却自然流露出其游刃有余的气度。作者将文学史上升到社会史和思想史的高度,将文学和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和思想浪潮相互结合并观照,从而显示“风光无限”的学术景观。一方面,作家是时代的作家,时代的综合语境制约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古典图镜”的形成以及20世纪文学创作中所关注的问题,都与层面众多的社会史及时代价值观念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作家个体的认知修养和艺术理想又可影响作家的时代,书中所描述的席勒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理想所持有的坚定信念,这种在重大背景和坎坷经历后仍留有的人性温暖也是作者在该书中想要重点推崇的。

  作为德语界同行,我们所敬佩的不仅是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且也钦佩书中可以强烈感受到的作者的批判意识、学术使命感和责任感。书中所阐述的席勒对“艺术家”的定位及其艺术理想,也是作者其后考察德语作家的文学创作的标准。书中所推崇的“创造的冷静和伟大的耐心”,正是作者所赞许且自己身体力行的创造态度,即摆脱尘世的虚夸、急于求成的浮躁以及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认清自己的使命,坚持对人性温暖的追求,冷静地创造出真实和自由的作品。联系当下中国文学界,书中也表达了深切的针砭与感慨,中国青年一代作家作品缺少深刻的思辨,导致“精神屈服于权力”,对此,作者不避讳地表示了他的担忧,并呼吁知识人士面对社会现实,对现代人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困境作深层次的拷问和剖析。

  虽然学术见解高瞻远瞩,但该书却读起来亲切随和,这可能源于作者的写作方式,书中的许多观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作者并不执意将其论证清楚,而留待空间去进一步发掘拓展,这种旨在指引启发、存而不论的方式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和思考,从而激发读者延伸出其它的思路。这种“对话式”的学术文章不绝对,不专断,体现的恰是知识文人更严谨求实的为学态度和宽容大度的治学风采。

  综而观之,这是一本兼有思想史和艺术理想高度的对德语文学的传统和现实进行严肃思考的学术之作,因此,虽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虽语言轻松,却气象恢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教装文创多元专题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传媒中国
   第08版:行情报告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非小说
   第11版:财经
   第12版:社科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一线实战
   第15版:金牌经理
   第16版:个性书店
《伦敦传》:像散文的历史书
素位而行 随适而安
从思想史和艺术理想的高度观照德语文学
从建筑之旅中撷取感动
精彩看点
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
书与人
中国图书商报非小说10从思想史和艺术理想的高度观照德语文学 2016-08-05 2 2016年08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