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钲的少儿长篇《江水静静流》是一首纯美的生活抒情诗。它抒发了人性之美,乡情之美,世情之美。
该书讲述了5个年纪相仿的小孩,在村里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后,转往乡中心小学,开始他们的十里走学的故事。在这5个孩子中,4个男孩家庭略好,唯一的女孩翠云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由祖母拉扯长大,家庭条件十分困苦。翠云每天的午饭只有一竹筒的稀粥,于是4个男孩就以口渴为由,把她的粥每人几口喝光了,然后,把他们的饭菜匀给翠云吃,让她心有自尊,一起快乐。
除了相助,他们还一起迎难而战。壮族人说起普通话大都夹着壮音,譬如,把“书”读成“猪”,把“看”读成“干”,把“口”读成“狗”。有一次,老师让黄明江朗读自己的一段短文,朗读中口音浓重,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自此他们努力学习拼音,查找《新华字典》,在来回的十里山路上,天天背诵唐诗和课文。后来在一次全乡小学生朗诵比赛上,黄明江竟夺得了第一名。
如此种种,无处不浸润出这壮族山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性之美。
作者黄钲对家乡这片土地充满钟爱。他写八尺江,写起这山山岭岭,写起山中的野花杂树,写起树上的各种各样的鸟儿,写起山中的野禽走兽,也注满了他深深的挚爱和眷恋。狐狸也许是人们不喜欢的动物,而他竟写得楚楚动人,而且为了这只母狐狸和它的几只幼崽不至饿死,这几个小孩竟然连夜送鸡,并出力抓鱼给它们投食。
这几个孩子的眼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珍贵生命,它们理应像人类一样得到保护而成长。孩子们的心灵就是一首诗,纯净而美好。
诚然,读罢作品,细细沉思,也许会有温柔乡之梦的感觉,但是那生活让你感到很亲切,很真实,毫不做作。那是作者美好的心地把现实和理想揉在一起了。这就是艺术的境界。那是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