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家规(训)萌芽于五帝时期,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中积淀了许多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一笔极具特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家训是人生起步的定位坐标,凝聚了先人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置业的教诲和价值取向,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
《江苏好家训》由名人家训和家族家训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家族的家规家训,集中展现了江苏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文明成就。有刘邦帝王之家的规训,有文豪大家范仲淹的家规家风,也有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家规……细雨润物,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正是这些家规家训塑造出了一代代人温文儒雅、质朴正直的品格,也塑造了一代代人崇德尚勤、廉洁礼让的风尚。
不光先古圣贤有着家规家训,我们许多共产党人也有自己的“家规”。周恩来总理,除了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并建立了不朽伟绩外,他清正廉洁的家风、家规和严格自律的高风亮节也是为人民所敬佩的。毛泽东同志曾郑重地向全党推荐《战国策》中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强调了两个道理:一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二是子女如果“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结果只能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他号召领导干部要树立好的家规家风,约束家人,引导行为,不要让子女成为坐享其成的“八旗子弟”、纨绔儿孙,而要让他们心正行端,经历风雨,建功立业。
好家规带来的好家风尤为重要。规矩,在家庭中叫家规;在单位里叫守则,在社会上叫秩序;在政党中叫党纪;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叫法律。家规涵养着民风、折射出作风、影响到党风。对普通家庭来说,家规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对领导干部家庭而言,家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直接影响到党风、政风、民风,如果家规家风崩毁,则不仅祸害家庭,而且还可能违法乱纪,做出损害社会的事情,也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