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关键词 原创文学 编辑 作家
~~~关键词 质量管理 高质量发展 出版导向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出版环境下如何做好原创文学
关键词 原创文学 编辑 作家

  ■赵  萍(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更能关注当下,反映现实,是对生活、对美、对艺术的探寻与发现,是回应时代精神的创造成果。原创文学作品的发现、发掘、综合运营,体现的是一家文学出版社的生命力,甚至决定着未来命运,同时,能否做好原创文学也是考验文学编辑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信念上要有坚定的使命感

  坚持做高品质的原创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文学出版的重镇,依靠老一辈编辑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和既有资源,或许也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但是长久来看,没有当下的充满活力的新原创文学的注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人文社之所以在文学领域内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就是因为一代代编辑固本求新,不断地发掘一批批有生命力的原创作品,形成了优良传统。人文社的历任社长与总编辑都对发掘新原创、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有一种很清醒的使命感。

  新老编辑传帮带

  共同维护发掘优质作家资源

  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板块建立了代际丰富的作家队伍,其中有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长青作家,有中坚力量的70、80后作家,也大胆地挖掘扩展了一批顶尖的类型文学作家,还有近百位“红色长篇小说经典”“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的名家后人。面对这样庞大的作家及后人队伍,做好这样一个系统复杂的工作,十几个人的编辑队伍必须要高效运转。一是需要科学管理,细致工作,建立核心作家、经典作家及家属的档案库,与作家及作家后人持续保持联系;二是以专业的职业态度真诚以待,联系、沟通、掌握作家的创作动态、研究每位作家作品的风格以及创作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稿。

  持续培育年龄层丰富的编辑队伍,建立传帮带机制,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与年轻编辑通力合作、优势互补。老编辑们熟悉作家、文学圈生态,有比较深厚的作家资源,熟悉与作家打交道的方式,对图书编辑改稿有经验,对生产流程熟悉,而年轻人对当下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语言方式敏感,在图书的内容把握及品相呈现上有新鲜的视角,比较擅长新的传播方式。当代文学编辑部会创造机会让新老编辑们通力合作,共同承担图书项目,在40多个复杂的图书生产流程中,推进流程进度、共同承担项目风险。

  编辑与作家讨论话题选题,包括书如何去做,写作风格、装帧设计,作家们遇到的创作困境、身体状况、事业生活选择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共同面对,尽全力予以协助。编辑要用心,把作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以专业性将作品和读者阅读有效对接。这时编辑与作家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甲方和乙方,变成了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战友和伙伴。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也会对有能力有热情的年轻编辑更加了解、产生信任。

  葛亮是我从2009年就开始关注的一位年轻作家。2015年他的长篇小说《北鸢》完成,我和主管领导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书稿,首先对这部小说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是一部有着深厚的小说美学追求以及爱国情怀的“大视野”小说,也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优秀长篇。经过上百封邮件的沟通,无数次线上越洋通话,我们确定了版权和制作方案,在修订确定稿件后,我请年轻编辑先从图书装帧制作、推广营销工作做起,我们和作者全方位沟通,与各个流程团队精细打磨版式、装帧设计,提取图书的精髓要点,琢磨整体文案,最后共同确定了“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为主题的系列文案。该书出版后入选“中国好书”,有30多万册的市场销量,这在近20年中国原创纯文学市场中可以说是一个销售奇迹。之后作者的每一次自己看重的创作动议都会与我们仔细沟通,比如他对各个行业匠人的采访,让我们共同谋划出版一部整体性较强的主题中篇小说集。2021年,我和90后编辑王昌改共同责编推出了以工匠为主题的《瓦猫》。其中一篇写粤菜厨师的中篇,葛亮写完意犹未尽,我们也一致认为这个故事是一个长篇架构,徒弟的故事一脉相传下来的应该是师父的命运传奇。经过沟通讨论,作者萌发的创作构思让我们极为兴奋,师徒二人的人生命运串联的是粤港澳饮食文化的前世今生,展开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风云。6年的采风,两年工作之余的“洞中日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作者潜心淬炼完成了一部40万字质量上乘的长篇小说——《燕食记》。

  在实践中扎根一线

  从选题到推广流程协作、精益求精

  创作也好编辑也好,都需要扎扎实实沉下去。王蒙先生曾经说过:文艺并不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它必须有想象力,有幽默感,有深情、有深思、有热爱、有投入,有恋恋不舍,而且没有苦干、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做不到的。

  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云南作家范稳早在2004年就合作推出长篇小说《水乳大地》,在文坛影响深远。2018年我去云南开会,与范稳老师深聊选题,之后陆续有几个创作主题摆在他面前。我本人在西南地区扶贫支教过一年,对当地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地域性困境有切身体会,与作者有很多共识。而且作者采风的文山地区地处边境一线,开放的时间比内地晚了10余年,加之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脱贫就特别具有典型意义。主题确定一拍即合,我和年轻编辑薛子俊共同跟踪了这个选题。范稳也确定了创作方向,并且创造性地将刑侦打拐的故事线索与边地壮族山寨的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他陆续深入到18个村寨,做了大量田野调查,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潜心创作,又根据编辑以及改稿会意见,用时5个月调整修订了稿件,推出了长篇小说《太阳转身》,以丰富生动的故事、精彩鲜活的叙事,彰显了崇高而闪亮的民族和时代精神。再比如长篇报告文学《靠山》,作家铁流历时14年,对抗日和解放战争中支前的亲历者及其后人进行了抢救式采访,记录上千万字,最终成文40余万字,展开了上百个翔实鲜活故事,几乎浓缩了1921年至1949年完整的人民群众支前历史。作品全然出自本心,真人真事真情,立足于人物,以人写事、以事明理,把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和脉络,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两部作品双双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推出的第一时间就有多家影视公司激烈竞争,很短的时间就确定了影视改编计划。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作家长久坚持的创作实践理念,深入生活,扎根田野,将文学创作“种植”在扎实的采访与调查之上,可谓有“原”有“创”。正是这种扎实、投入下苦功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实践,才能成就结实优秀的原创作品。也正是编辑长期以来对作家的追踪关注,对创作能力、创作特点、创作探索的研究、了解和把握,才在第一时间抓住这些作品。

  在图书出版流程中,挖掘选题做好内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后面细致有序繁复的营销发行工作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图书出版链条很长,尤其在出版流程中后期,编辑更像一个综合项目负责人,要调动各个环节朝着共同的短期、长期目标奋斗。而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对图书的内容定位非常清晰且能够化繁为简、重点突出地为各个环节作通俗易懂的直观转化,比如打动人的Slogan、文案和有效地讲述等等。注重团队合作、团队支撑,不同的编辑面对不同的作家和受众,编辑之间也需要持续地学习讨论,互通有无、互相启发,重大项目合作分工实施。第二要了解自己图书的目标读者范围、年龄层、活跃平台、消费习惯等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推广销售实践中积累经验,调整方式,在信息、资源交换,文案、价格策略等环节中都需要有效衔接、传播,一一开拓应对。

  如果一本书做下来感到无味无聊,那说明每本书都在用同样的方式运作。用不同的方式去看不同的作品,就会有新的发掘点,能打开一个新世界。作为编辑,要有阅读要有沉淀,同时也要不断清空自己,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作家和作品。做好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提供编辑的专业判断和思考。每个人对文学的标准千差万别,极具个性化和趣味化。但是当编辑的知识储备、人生储备、经验储备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对于好书的判断是有共识的。之后再用作品去印证判断,常常目标读者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期待中的反应。

  在个人及团队成长上

  注重全方位学习和提高

  出版不能急功近利,特别需要耐心和韧劲,不仅研究作品,同时研究作家,向作家及其相关团队学习,是编辑和团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名家其实也是从文坛新秀慢慢起步的,是与编辑在十几年、几十年的作品跟踪出版过程中,不断磨合合作、互相鼓励扶持才走到今天。而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一定有原因。他们有过人的才华以及极强的自驱自律能力,同时又能回归初心,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观察和思考,在自己的领域内可以说是完美主义的践行者,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创作声誉,因此创作质量能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准上。作为编辑要多读优秀作家作品,锻炼眼光和辨别能力,在精神上寻求并建构起与优秀作品对话的关系,从而变更自己的精神结构,让精神世界更加兼容。

  作为编辑其实挺幸福的,好作家都是我们的老师。比如2020年出版莫言老师作品《晚熟的人》,2011年,我刚到当代文学编辑部就回老家高密向莫言老师约了稿,这一等就近10年。期间莫言获诺奖,但是他特别能“接得住”,睿智坦诚一如既往。2020年疫情期间他完成了我们约定的篇目,恰好是12个故事,我们在其中选择了“晚熟的人”作为书名。好书名一定是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观察反映的时代精准的概括。在我们看来莫言就是一个“晚熟的人”,得了诺奖,已经站在一个旁人不可企及的位置,但是他身体里始终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用好奇的探索的眼睛观察捕捉新世界。所以他始终能在高密这个口儿不大的井里,深挖常新,充满创造力。

  迟子建老师的写作始终没有离开过东北的黑土地,但是每一部都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2020年出版的《烟火漫卷》以她生活了30年的哈尔滨为背景,虽然都是熟悉的城市、街道、人群,但是真要开始一部长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烟火气需要的是扎实的细节支撑。在5年的创作时间里迟老师几乎走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其实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有限的人、有限的状态,但是却能把相对有限的个人经验挖掘到一个超乎常规的体量和密度,这是优秀作家的过人之处,也为合作的编辑提供了不断学习更新的视角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鲁迅说读书如打牌,真打牌的人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读书如此,做书如此,与作家打交道更如此,作为编辑不会知道下一本书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背后是怎样个性独特、才华各异的作家。一个个看下去,在一张张变化无穷的牌中作出选择,选择那些你认为有价值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读到并有共鸣和共识,与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共同成长。

  无论图书市场如何变化,传播介质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优质的内容始终是核心和根本。我们始终要坚持精品化的内容出版,只要优质的创作不停止,有效的传播不停歇,热爱出版的编辑生生不息,这个行业就有无限的生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
   第03版:出版专题
   第04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分销新视野
   第08版:分销新视野/金牌经理
   第09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10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11版:出版专题
   第12版:优案推介
   第13版:2023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14版:2023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15版:2023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16版:2023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17版:产业观察
   第18版:精品精荐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行情报告
新出版环境下如何做好原创文学
新形势下出版物质量管理的三大策略
《四部医典曼唐图解》推动和创新藏医药发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产业观察17新出版环境下如何做好原创文学 2023-04-14 2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