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喆
在大三回到西宁的一个寒假中,我接触到了杨志军先生的一套书籍《最后的獒王》三部曲,这套书是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将原长篇小说《藏獒》改编后重新出版的,故事主要写了一个汉族父亲在西结古草原救下一只前世为神山狮子的藏獒冈日森格,冈日森格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了西结古草原领地狗的獒王,作为獒王需要带领领地狗保护这片草原,父亲和冈日森格在党项大雪山发现了饮血王党项罗刹以及7个上阿妈草原的孩子并解救了他们,也使得饮血王党项罗刹获得新生改名为多吉来吧,成了父亲非常喜爱的另一只藏獒。从此,它们开启了保护西结古草原的生活,在雪灾之时抗击狼群,在年迈之时保护西结古草原免受其他领地狗的袭击,直至最后牺牲的故事。
小说主要描写的对象是藏獒,这种动物生活在草原、高原和雪山共存的地方,此前少有书籍去描写它们,书中侧重描写藏獒的生活习性和藏獒独特的心理活动。“藏獒的风骨,不可能在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延续,只能在青藏高原的凌厉风土中磨砺。如果不能让它们奔驰在缺氧至少百分之五十的高海拔原野,不能让它们啸鸣于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不能让它们时刻警惕十里二十里之外的狼情和豹情,不能让它们把牧家的全部生活担子扛压在自己的肩膀上,它们的敏捷、速度、力量和品行的退化,都将不可避免。”这部书带给人的感觉不仅是动物小说,更像是在动物世界中构建了一个藏獒的武侠社会,在书中描写藏獒几乎采用的是人的感受和行为,视角也是以藏獒出发,人物的作用基本都是推动故事的发展,人本身的作用在书中被缩小,更加以藏獒本身的特点以及想法去发展剧情、形成反转,代入感强烈。
小说中描写藏獒打斗时的心理活动非常多,尤其是獒王、狼王的心理活动,群体之间的协作,如何引诱敌人,在一对一的较量中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咬死对方又或者自己将要殒命时又都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出一只只生动鲜活的藏獒。每一个地方的领地狗都有一只獒王,所有领地狗都听令于獒王,当领地狗集体行动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面对成百上千的狼群时,能够做到以一敌百。它们的心理又不同于人对它们的判断,它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当一只藏獒心甘情愿地被其他藏獒咬死或者被狼咬死时,它们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让人感慨,这也是动物小说最能给人触动的地方。
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待藏獒的态度、方式和最后的结局展现了人与动物应当和谐相处的主旨。动物小说不仅仅是在描写动物,而是通过它们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去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与之相处。在小说中,父亲这个人物展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从不了解藏獒到理解藏獒,帮助藏獒甚至成为“藏獒”,亦人亦獒,将心比心。
“藏獒不仅是家兽,不仅是动物,而是一种高贵的生命,是游牧民借以张扬游牧精神的一种形式。”藏獒在现在更多以高昂的身价被人们所知,人们如何去对待藏獒是作者通过这部文学作品向读者提出的问题。藏獒凶猛但也容易被人驯服,一只藏獒的一生可能都是在保护着人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这与我们家中养的狗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养一只狗可能是为了玩,为了兴趣,为了陪伴等,但游牧民养藏獒就是为抗击狼群保护羊群等危险,它们是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的守护者。
藏獒与藏獒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小社会,各个领地狗之间的竞争,一个地区领地狗中獒王的选拔以及藏獒与藏獒之间的关怀,没有人类社会复杂,但也是一个藏獒间的社会。每一只藏獒在集体行动时都独当一面,这既是进化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与人类社会也极为相似。
藏獒的一生只是人生命中的一小部分,但人却是藏獒的一生。藏獒在不同的主人面前会展现出不同的样子,如果把藏獒当作一种工具,那么杀戮、复仇就会导致恐吓笼罩于草原之上;如果去理解藏獒,善待它们,那么它们就是草原的保护神,就是神山上的狮子。小说所呈现的这个复杂的藏獒世界,所带来的曲折的故事情节,所表现出的人与藏獒之间的情感,就像一幅冰雪高原的画卷徐徐展开在人们的眼前。让读者在感受人与动物的生死命运和悲欢离合中,收获勇敢与善良、坚强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