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靳艺昕
◆2020 年以来,出版社有哪些向海外传播的重点图书或出版项目?
◆您认为中国出版物国际版贸合作的难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海外版权业务对全社工作的重要性如何?
◆出版机构增强海外传播能力,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拓展海外多语种市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蒋丽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
海外版权业务对我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最直接的层面来说,版权输出可以为出版社贡献增量纯收益;就编辑能力而言,通过海外版权业务,可提升编辑的国际化视野和编撰理念,继而帮助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就选题建设而言,强有力的海外多语种市场拓展能力可助力出版社吸引更多优秀作者,从而聚集更多优质出版资源;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海外版权业务有助于丰富出版物品种,提升出版社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近几年,百科社重点推出了“中国百科多语种国际传播项目”和“中国故事IP国际传播项目”。“中国百科多语种国际传播项目”以中国专家撰写的百科内容为切入点,向世界提供术语标准、中国理念及权威知识。2020年以来,百科社先后与俄罗斯和阿拉伯地区的优秀出版机构合作,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的中国主题内容的百科知识翻译成当地语言,并进行本地化运营,通过数字化平台载体,借用外方丰富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等渠道资源,推动中国主题内容进入本土主流渠道,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真实、全面、立体、有效地展示中国形象。此外,百科社与国际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借助其编辑、渠道和运营优势,把集中体现中国学术实力、科技成就的高品质百科学术内容和知识体系以英语形式面向欧洲以及全球传播。
“中国故事IP国际传播项目”的关键词是中国概念、图文表达、融合出版、国际传播。项目依托百科全书的知识框架体系,针对海外青少年读者开发中国主题图文内容,由百科社与学科、绘画、技术专家团队、海外出版人联手打造,以数字影像展、图书、文创等多元形式立体呈现,面向全球推广。目前已出版图书《穿越时空的大运河》《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计划2023年下半年出版《穿越时空的丝绸之路》。
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得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些年,中国出版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出版人以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不断创新,打造精品力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出版物走向全球,推动中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
中国出版业能否更深层次地走进去,提升海外传播力,关键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即根据时代特点、海外读者认知和阅读习惯,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解读、补充、延伸,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易于被包括海外读者在内的大众所接受。这一工作的具体外化表现在于如何突破文化壁垒、翻译瓶颈、海外信息获取不便等实际难点,这需要出版人在认真总结、调研、积累的基础上逐个破解。
未来,出版社增强海外传播能力要从五方面下功夫,一是正视文化的多元性,加强国别和海外读者调研,做到一国一策,实现选题精准推荐和输出;二是注重中国内容的国际化表达,通过小切口展现宏大叙事,通过“有意思”的故事诠释“有意义”的主题,通过本地化的表述传递中国的声音与理念;三是避免重内容轻营销,要通过海外落地推广活动、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真正“走出去”“走进去”;四是重视市场反馈,关注合作出版社的市场意见和海外读者的评价,及时优化选题;五是适应数字化阅读时代,推动多媒介授权,助力中国内容海外纸质书、有声书、数字书、展览等多元的国际传播。
为世界科学防疫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汪大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
2020年以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了20余种“抗击新冠疫情主题”系列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并结合国内外形势,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推介选题,将有关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和措施的图书介绍给全球读者,与来自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四大洲的14个国家,达成了23项版权输出及合作出版协议,及时准确地为世界各国科学防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其中,《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知识读本》已出版中文、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8个语种、15个版本。2020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中心又发布了新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版本,供187个缔约方免费使用。2022年9月27日,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向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捐赠一批图书及音像制品,除了中、阿、英3种文字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三卷等重点书目外,也包括阿拉伯文版的《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知识读本》。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手册》的版权于2020年输出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被翻译成英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等语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典型病例影像图谱》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世界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英文版,并面向全球发行。《中国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100 问(英文版)》电子版上传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官方平台,供170多个国家免费阅览。
多年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聚焦医学、生物、时尚手工等专业出版领域,围绕产品线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力作。从原创加版权引进,发展到将版权引进相关作者资源纳入出版社的国际组稿圈,逐步拓展作者和版权资源库,再到将自有版权精品力作以版权输出或者合作出版的方式推向国际。
出版机构增强海外出版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出版物要具有一流水准、世界视野。二是要有专人从事版权推荐工作,根据出版物分类,定期向合适的出版机构推荐。三是国内外同步出版,针对一些科学前沿著作,特别是作者外语水平较高的著作,可以和国外出版社同步出版。
“借船出海”与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并举
■张雪纯(法律出版社副总编辑)
步入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019年12月,法律出版社成立法律翻译与出版研发中心。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三库”建设,即法律翻译专家库、法律翻译术语库、外译图书内容库建设,通过与国内多所高校和机构联合建设法律翻译与出版研发基地,实现内容产品和人才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同时,中心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为目标,加强涉外法律辞书、中国法治外宣图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工作。
除积极申报国家外译项目外,中心联合高校和机构策划出版的主要图书有:《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第二版)、“法律文本汇编英译本”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中英文版、《中国—新加坡“一带一路”国际商事审判案例选》等。2022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时代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非凡十年”活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中英文版作为唯一的法律类系列丛书入选“我们做得最好的外宣书”,法律出版社是唯一入选的法律类出版社。
开展海外版权业务有助于提升法律出版社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同时服务于国家涉外法治建设。近些年,法律出版社面向海外发行的法律专业类图书品种数稳步增加,图书“分量”愈加重要,尤其是我社输出的有关中国法治成果和法律普及类的图书成绩显著。
但从整体来看,法律类图书版权输出仍有难度,版贸数量和销售收入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由于国内外法律专业术语的表述和含义不完全一致,中国法律理论外译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国际合作中发现,最鲜活、有代表性且适合向海外读者推介的是法律案例书。案例书由一个个生动的法律故事构成,是中国法治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反映了我国司法水平和法官的职业素养。
此外,以往国内出版单位更加关注纸质图书的对外推广,如何丰富“走出去”产品的形态和载体,将数字化产品推向海外仍是困扰出版社实际工作的难题。一方面,国内出版机构要“借船出海”,积极打开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在与国际出版商和境外机构的合作中,国内出版机构缺少合作谈判的空间和余地。如何独立自主地开拓国际出版市场,尤其是打通数字内容的海外传播渠道和市场,是国内出版机构下一阶段需要攻克的难题。
未来,法律出版社“走出去”将以“走进去”为目标,从三方面开展国际化工作。一是解放思想,破除固化的思维定势,结合中国的发展阶段讲述时代故事。以往我们认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法学理论起步较晚,对外传播存在困难。但近几年国际出版机构对我社的“中国法学家代表作”等系列图书表达了浓厚兴趣,这为我社广泛推广中国法学成果带来了信心。二是在选题上下功夫,不断提升选题的精准度、辨识度、可接受度。选题策划应当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用鲜活的案例讲生动的法治故事,通过小切口展现大视野,全面展现中国的法治成就。三是法律出版要搭乘好“一带一路”快车,与中国“走出去”的机构和企业联动,让法律图书真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和推动中国法律服务的智力资源。
用地道的语言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董丽燕(北京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北京教育出版社以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类图书和面向青少年的教育类图书的版权输出为主,多部作品入选国家级、省部级外宣项目。其中,“中华文明探微”丛书已输出6个语种的版权,阿拉伯文版分别在2023年第32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2018年第23届阿尔及尔国际书展重点宣推;“北京文化探微”丛书的英文版,近期在第82届马德里国际图书展进行宣推;《国韵承传——中国京剧传承人大讲坛》的版权在2022年输出到英国;《京剧的魅力与时尚》荣获“2020年度中国好书”提名奖,挪威文版正在翻译中。
“牛津英语话中国”系列图书是北京教育出版社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推出的,以纯正英语为国内外小朋友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的英语听说教程。该套丛书结合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按照英语能力培养的课标要求精心设计,将英语学习和中国文化有机融合。丛书打破了传统的英语学习读物内容大多是国外题材,孩子们学了多年英语却讲不了中国历史故事、表达不了“乘法口诀表”“活字印刷术”等的窘境,以“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为目标,除了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反映了中国的民生生活、最新科技和经济发展成果,让孩子通过学习自信地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亲和力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2021年7月,“牛津英语话中国”系列图书从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ELTons国际英语教学创新奖2021年度本土教学创新奖提名奖。该奖项被称为“国际英语教学界的奥斯卡奖”,此次获奖是中国出版界首次荣获该奖项。2022年,该系列丛书中的部分图书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牛津英语话中国”系列分为教程和英文读物两部分,适合国内青少年课后和家庭英语学习使用,也适合喜爱中国文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华人青少年和以英语为母语的青少年阅读。
将地道的语言与精彩的中国故事结合好,消除文化隔阂,讲好中国故事,是青少类、教育类图书版权输出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更是教育出版工作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所在,是中国出版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牛津英语话中国》的策划、出版过程中,北京教育出版社与海外合作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手打造的《牛津英语话中国》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与地道的英语表达、全球化的思维和视野有机结合,让地道英语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寻求海外发行合作,并联合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合作方,积极参加国际书展、开展多样阅读活动,合力推介好书系。
用艺术和美食类图书开启国际交流之门
■陈 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工作))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图书涵盖了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领域。我们交给读者的图书必须是优质的,有传播和传承价值,对提升国民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有真正的帮助和提升作用。
我社自1998年起,一直重视国际版权业务,引进和输出版权图书涵盖医学、大众生活、建筑艺术、少儿和科普等品类。作为辽宁出版“走出去”的窗口企业,我社坚持以建筑类选题为主要阵地,策划并出版了200余部包括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等在内的多种语言版本,反映我国当代建筑设计领域新成果的出版物,输出到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累计输出版权200余种,合作共版图书860多种,在101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多部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国际出版工程”“中华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国家走出去重点项目,获得“输出版优秀图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百种优秀科技图书”等荣誉,曾获评国家文化走出去重点企业。
2020年以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调整了图书品类,重点向海外推介平面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建筑实践类图书和饮食文化图书。2020年年底,由辽宁出版集团出版产业研发中心策划,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具体执行的中华美食文化“走出去”项目启动。美食,虽有工艺、材质上的地域之分,但它创造的感官体验与人类对爱与温暖的情感追求一样,是全人类的共情之一,更容易打动思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能超越种族和语言,实现情感连接和沟通理解。
2021年8月,英文版图书《中华美食故事:米菜留香》(China, Stories in Food - Rice and Vegetable)、《中华美食故事:鱼肉饕餮》(China, Stories in Food - Meat and Fish)由英国Design Media Publishing (UK) Limited公司出版,并在海外发行。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该项目的第3本英文版图书《德国一家人的辽宁美食故事》(A Culinary Family Adventure through Liaoning)将举办新书发布会。该书作者Rabea Maria Glotz(中文名:李碧雅)与丈夫在沈阳工作、生活多年。他们因好奇走进街边装饰风格各异的餐馆,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对这里的人、物和文化习俗有了自己的感悟,从喜欢美食开始,到喜欢这个城市,结交当地的朋友,增进彼此文化交流和理解。
如果随机询问外国人“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多数答案仍然是熊猫、旗袍、宫保鸡丁、蛋炒饭、青花瓷、京剧脸谱、中国结、故宫、功夫等多年来已经“刻板化”的中国具象符号。绝大部分国家,甚至我们的邻邦都对当今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知之甚少或理解有偏颇。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希望突破语言隔阂和刻板印象,摆脱国外主流发行渠道的束缚,将中华文化传承和今日中国之精神作为新的选题方向,打开灿若星辰的中国文化宝库,通过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容和艺术元素,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
作为出版人,我们应当学会讲故事。人类深沉、复杂的情感是对生活的审视与表达,而如艺术、美食等故事可以突破语言和文化背景障碍,生动形象地传递知识、表达情感。我们应以创新和创意为基本,用理性的思考和认知做好每一个细节,以让听故事的人(我们的读者)产生美好、有价值的体验,从而真正读懂中国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