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走出去 国际版贸 版权合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靳艺昕
经历了疫情3年转为线上云展、不断调整会期后,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于6月15日~18日在京举行,中外出版业国际版权人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期待与海内外同行面对面交流新想法、洽谈新合作。
2020年以来,出版业“走出去”工作面临疫情封控、国际物流运输不畅、线下国际书展停摆、国际局势变数较大等困难,然而出版机构并未停下与海外同行交流的步伐。尽管版权引进和输出数量缩减,但精品图书和出版项目比重增加,出版物进出口实洋不降反增,更是突破性地实现了版权贸易顺差。
版权贸易首次实现顺差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出版物版权贸易多年来首次实现顺差。全国共输出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数量12770项,引进版权数量12220项。虽然进出口版权数量较疫情前有所下降,但实现贸易顺差550项。当年全国出版物出口总额为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1亿元),同比增长26.8%。
这一变化背后,是图书国际版权贸易向精品IP、精准市场定位、精细化运营不断靠拢。国际版权签约不再盲目追求数量多,而是锚定更受读者喜爱、能创造更多市场价值的优质内容;版权人对出版物进出口市场理解更加透彻,根据不同国别、语种、区域文化,借助国际出版商的海外发行渠道和数字化平台营销等多元方式,向全球读者定向推介中国出版精品。
主题类出版物仍在国际版贸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20年,中国向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输出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中国建设成就经验图书版权140多项。截至今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在全球出版37个语种,发行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领导人著作。
反映时下中国社会变化、文化趋势、行业进步的图书也备受关注。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重点向海外推介平面艺术、建筑实践、中华饮食文化类图书。该社副总编辑陈刚对此表示,美食虽有工艺、材质的地域之分,但它创造的感官体验与人类对爱和温暖的情感需求一致,容易触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超越种族和语言,实现情感联结和沟通理解。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科学防疫图书承载中国智慧
在疫情成为全球最紧迫、最受关注的问题时,中国出版业迅速行动,将中国科学抗击疫情的经验和做法集结成册,创作出一部部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仅2020年,中国共输出介绍新冠疫情防控知识图书版权400多项,及时、准确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科学防疫策略。具体包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2020中国战“疫”日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走啦!》、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让我隔空抱抱你——镜头下的人民战“疫”纪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加油鸭抗疫记》等。这些图书以抗疫专业指导、抗疫心理辅导、居家防疫生活、抗疫学术读物、抗疫纪实访谈和日记等为主题,通过多语种的纸书与电子书向海外国家发行。广大出版人和版权人用文字的力量支持全球抗疫,真正做到了抗疫无国界。
据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汪大凯介绍,疫情发生以来,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科学防疫措施和经验,该社陆续出版的20余种抗疫主题图书已经与来自四大洲的14个国家,达成了23项版权输出和合作出版协议,为各国科学防疫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数字版权合作乘“云”而上
疫情初期的不确定性,让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博洛尼亚童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众多国际书展被迫延期或取消,国际版权合作渠道受阻,我国出版物进出口数量和实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众多国际书展开始开设了线上图书展区、版贸连线洽谈直播间、出版行业线上研讨交流会等云逛展、云推介板块,中国出版机构也搭乘网络平台快车,在云端向海外同行推介中国重点图书和新书。
在国际物流运输成本高、耗时长等因素的影响下,电子书、有声书、在线课程、数字影像展览等融合出版形态也迎来新机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蒋丽君分享了开发多元出版形态、拓展海外多语种市场的成功经验,“中国故事IP国际传播项目”依托百科全书的知识框架体系,以数字影像展、图书、文创等多元形式呈现,丰富了海外读者理解中国、看见中国的途径,也为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版税收益。
但与此同时,国际传播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亟待解决。法律出版社副总编辑张雪纯提出,对于多数国内出版机构而言,“走出去”工作仍与纸质图书高度绑定,以专业知识服务、数据库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的海外传播路径不明显、渠道不畅通,数字出版物的收益分成、传播内容监控、数据流动的跨境审查等难点也有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