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临
在国外某问答类社交平台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各国网友热议:现在的中国人还能看懂唐朝的手稿吗?“当然可以”,来自中国的答主自然而然地给出肯定的回答。看似寻常最奇崛,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史,你再也无法找到另一个文明,延续千年,活跃至今。独有的连续性与生命力使中华文明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中独占一席,熠熠生辉,并成为中华民族始终牢牢凝聚、勠力同心的根本支持。
要真正把握中华文明,就要走出中华文明。杨共乐所著《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正是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洪流中,以比较的方法定位中华文明的独特坐标,以比较的视野挖掘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不断、葆有生机的规律与特质。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丛书”之一,为推动中华文明新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了解文明的起源,才知文明发展之方向。杨共乐认为,由于每个文明的属性不同,因此个性各异,具体表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上。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明,在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会文明,围绕四大发明的科技文明等。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尤为耀眼,这一文明成果长久以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生长、演化的土壤,为中华文明踵事增华,孵化出新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更是打破了一直以来西方在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垄断局面,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所基于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一直以来爱好和平、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核心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要真正体悟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溯源而上,方知千年前的滥觞是何如翻涌为今日与来日的江河。
见过文明的消亡,才知文明延续之真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古代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曾与中华文明一样,有灿烂的历史和不世的伟业,但却最终消弭湮灭在历史车轮下。杨共乐指出,这些古文明消亡或中断的主要原因在于外族入侵、政教合一、传承力量不继。事实上,中华文明的延续亦非顺水行舟。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遭受了不计其数的外族入侵,经历了不可胜算的政权更替,文化传承更是屡次经受灭顶之灾。杨先生在比较中敏锐地捕捉到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断的“不变基因”: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汇聚的文化合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民族品德。
探晓文明的价值,才知文明兴盛之意义。文明的多元化使得人类历史群星闪耀,中华民族有尊重、欣赏和学习其他文明先进成果的悠久传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始终向前,取得了灿烂辉煌的发展成就,拥有极强的文化自信。综合国内外史料,杨先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其中最具学术创新性的一点是提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这包括政治实体的连续性、文字文化的连续性,也包括重视历史、记载历史、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的连续性。
书名“不尽的江河不断流”取自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为世界的原生文明来去络绎,大多都如秋日落叶纷纷消散,只有中华文明如同大江大河,奔涌不绝,这准确地表现了该书的主旨。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并不是将“萧萧落木”无情扫除了,而是将它们拾起察看,辨认探析。历史学本就是以古鉴今的学问,而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更是将问题置于横、纵立体视野,这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抑或是其他历史课题,都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