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陈 麟
6月16日,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增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发布会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现场举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茅院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校长袁军,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文凯等领导出席并致辞。活动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宋强主持。
会上发布的2023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广受关注。报告显示,2023年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品种数并未改善,依旧呈现下滑趋势。2023年共有449家出版社的13569种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同比减少1648种,这是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7年中文图书入藏品种下降。从出版机构海外馆藏入选品种情况来看,人文社科综合实力大社排名稳定,新进入百强的地方出版机构增多。
此次发布会呈现诸多看点:一是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作为一项品牌研究报告,已经持续12年发布,充分证明本项研究成果已得到学界、业界广泛认可。二是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基于第三方客观数据的专题效果评估,报告指标逐年不断完善、影响力不断扩大,多年来得到了中国出版界主管部门以及众多出版社的高度评价与积极响应。三是报告发布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数据,这一指标对于中国出版业加强数字出版物供给,推动数字出版更好“走出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茅院生表示,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项目经过12年的精心打磨,受到出版界广泛关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每年馆藏报告的数据结论对出版机构做好“走出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优质图书,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袁军认为,海外馆藏研究项目能够及时发现海外机构市场对于中国学术出版、大众图书出版的需求,每一年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都能从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有助于推动中国出版成为中国话语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体力量。
李文凯提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图书出版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基于第三方客观数据,追踪中国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轨迹,已经成为行业认可的衡量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的一个客观指标。
宋强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发布会的主题“增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与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脉相承。作为媒体与学界联手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图书海外馆藏报告已连续发布12 届,能够为业界提供海外机构市场对中国出版物的及时反馈,也丰富了学界对于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评价。
在主题演讲环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李国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新分别作主题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对2023年度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进行了精彩解读。
中国宇航出版社社长于淼,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郝建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天琪,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常青,广陵书社社长、总编辑曾学文,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程佳月等百余位出版同仁与会。发布会上,主办方为2023年度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百强出版机构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