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珍钊
在科学加速融入人文学科并促进人文研究发展的时代,欧荣等著《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一书的出版意义重大。可以说,这部著作是人文研究科学转向的引领之作,是人文跨学科研究学术创新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无论是学术价值、现实价值、方法论价值,都表现出重大意义和鲜明特色。
除绪论之外,全书分上下两篇共7章,上篇为理论爬梳(前三章),下篇为批评实践(后四章),先对中外诗歌理论细致梳理,再用诗人和诗歌进行论证,做到言之成理,论之有据。整体而言,该著作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坚持诗歌和诗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立场。作者自始至终坚持一种观点,认为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密不可分,强调诗歌的本质便是跨艺术的艺术,诗学的本质也是跨艺术的理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它不仅揭示了诗歌和诗学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提出了当代诗歌诗学研究如何深入发展的跨学科路径。的确如此,诗歌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果。诗歌是形式,语言、文字、音乐是工具。人类借助多种艺术工具,创造了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诗歌遗产,而且也为文学艺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范例。此外,《语词博物馆》追根寻源,根据历史发展和艺术演变的辩证逻辑论证了诗歌理论发展的轨迹,既对不同时期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分类考察,厘清了诗歌理论的发展线索,也总结了不同时期诗歌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观点、承接关系、学术价值。《语词博物馆》的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从历史上认识诗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可以从当今的立场对现代诗歌和诗学进行反思,从新的角度理解在反叛传统基础上建立的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跨艺术诗学。
第二,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诗歌及诗学理论。《语词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诗歌诗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和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第二章,作者在研究诗歌和诗歌理论时不仅将诗歌同绘画、图像、音乐融会贯通,探寻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且将诗歌同新媒体/多媒体结合在一起,探讨融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革命性转变。显然,这本著作的一大特色或者说引领性和革命性特点,就是它的跨学科方法是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的。也正是这一特点,突出了前沿性和引领性学术价值。作者指出:“口传时代,诗歌多是诗乐舞剧的综合艺术;即使在印刷时代,诗歌也一直在努力突破印刷文字的规约性、工具性、概念性和透明性;电子时代,借助新媒体/多媒体的发展,诗人得以再次突出语言媒介的物质性和实体性,运用‘激进的技巧’,诗歌从单纯的文字符号变化为媒体作品,回到诗画乐舞的融合状态。”当今科学艺术飞速发展,ChatGPT的出现,尤其是人工智能诗歌创作,已经或即将改变诗歌创作传统,因此诗歌理论必然发生重大改变,否则就会因为不能适应当前的诗歌现实而成为死亡理论。因此,作者的诗歌诗学研究不仅仅是对现有诗歌理论的归纳总结,而是用前瞻眼光从科学视角对诗歌诗学进行前沿探索,是推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的革命,是诗歌和诗歌理论危机的一种预警。
第三,《语词博物馆》是一部坚持用中国视角、中国观点全面辩证研究诗歌诗学的著作,充分体现出学术融通和文明互鉴的特点。《语词博物馆》在对诗歌诗学的讨论中,能够做到以中国诗歌诗学为对照,将中外诗歌理论融会贯通,系统梳理,努力探讨建构诗歌诗学理论共同体的诗学之路。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古今文论家如陆机、钟嵘、刘勰、严羽、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钱锺书等人的诗学观点,比较中外跨艺术诗学的异同,探索中外跨艺术诗学的互识互补,认识中外诗歌诗学的相通之处。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归纳总结的观点和问题如王国维境界说,宗白华意境说,诗乐同一论、诗书乐画同一论、诗如禅论等,问题鲜明,论述深刻,分析细致。
总之,《语词博物馆》既是一部观点新颖、学术厚重的重要著作,也是近年诗歌诗学研究领域一部标志性成果,值得学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