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敏
每当我怀念过去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未来的样子。久而久之我终于明白,笔下的故事只是童年的渴望。
这是科幻作家吴岩教授的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的开篇语。这句话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眼球,激起了我的阅读欲望。
开明的少儿教育 故事由四大部分组成,题目分别是《水系》《舱门》《飞壑》《飘灯》。四章分别与四季一一对应,写的是一个叫小岩的少年的成长历程,也是家长、学校、社会如何教育下一代人的标准范本。
主人公小岩住在北京某空军大院,父亲是空军军事装备设备所(简称军装所)的负责人,母亲是医生,时间为1972年。继我国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之后,该所又接到了军委下达的新任务,要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叫“714”工程,该项目被命名为“中国轨道号”。
当下,儿童的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该作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讲述如何进行广义的综合教育,其中包括心理教育、行为教育、学术教育、生存(含谋生)教育等常规教育问题。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没有一句说教,作者也不是站在高处点拨读者,说什么教育就应该这样或者那样,而是用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这是空军大院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更是讲述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下一代的故事。
面向儿童的科幻文学 关于该作品究竟属于儿童教育文学还是科幻文学,看法似乎并不一致,其实二者根本就不矛盾。首先,二者本来就有重叠之处;其次,就该作品而言,很明显是一部面向儿童的、以儿童教育和宣传科普知识为目的的科幻文学。正因如此,该书获得了第11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小说四章写了四项科普内容。一是通过北京的水井布局讲述中国古典文化的科技奇迹。二是通过设计一种特殊航天器舱门的故事,实现老一代航天人的梦想。这在今天虽然已经实现,但是在1972年仍带有明显的科幻色彩。三是红微子捕捉器、空间扭力矩方面的幻想与探索。四是关于电脑科学,以治疗冬冬的病为案例进行大脑皮层通信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实验。小说通过这些内容使科幻与现实结合,既富有科学幻想,又充满童趣。语言生动易懂,深入浅出地点燃了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心灵火花。以第一章《水系》为例,对两个少年的探索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
事件起于王选从家里偷偷拿出一张很神奇的旧北京地图,后来被认定是乾隆用来施工打井的图。既然是打井的图,自然与井有关,于是他们把地图完整地复制了一份,开始研究起来。小岩首先发现一个醒目的黑点,地点在王府井,因此认定这是王府井的井,并按照这个思路寻找其他的黑点即水井。王选想起了一个关于井的故事。皇帝派刘伯温来修北京城,发现北京是个大水洼,东西南北住着四条龙。在皇帝真龙天子的支持下,刘伯温和龙展开了大战,并战胜了巨龙。其中一条被关在王府井的井下,并用铁锁链锁住;有两条龙跑了,是被刘伯温找来帮忙的一个叫高亮的人打跑的,然后在那里建了一座桥叫高亮桥,后来改成了高粱桥;还有一条龙被压在北面的一口井下,龙问什么时候能把它放出来,刘伯温说等桥变旧。为了让这座桥永远不变旧,就起了名字叫北新桥,意思是这桥永远也不会变旧。
两个少年破解了北京井的布局与民间故事关系之谜,也破解了北京地下水及河流布局之谜。连专家四大爷都说“将来,也许城市建筑史、北京文化史的专家要把你们的发现写入他们的教材呢。”这是一句表扬,也足以看出二人调查结果的重要意义。
中国需要更多的“空军大院”,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天资加勤奋外,成长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境又包括三点:家庭环境、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个“环境”对于少年儿童来讲,其实又构成了一个总体上的教育环境。对于像《中国轨道号》中的小岩等小学生来说,前两点起的作用更大。前两点主要还指周边所遇到的人。小岩家住在专门研究军事的空军大院,父亲是部队领导,母亲是部队医生、知识分子,在小岩成长中发挥着谁也无法替代的决定性作用。而朋友王选的父亲收藏的满屋的各种图书,为小岩智力开发又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如前所述,该作品四章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也是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式的结构。第一章讲述古井探秘,并为夏令营做准备。第二章写夏令营生活和建造舱门。第三章笔锋一转,写科学家老汪和小岩。第四章写为老汪的遗子冬冬治病,以及小岩与冬冬,以此结束故事。而无论哪个部分,小岩都会遇到能给予他知识或启发其智力的人物,如顾阿姨、四大爷、老汪、王选的爸爸(只提供图书,但不可缺少)。这些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充满正能量,能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氛围、这种环境,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并不多,甚至是很少。
有感于此,此刻我觉得《中国轨道号》中的“空军大院”几乎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存在了,但愿这美好的诗画之境能遍布中国广袤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