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
今年,童书市场确实形势不佳,有几方面原因。第一,童书行业本身的周期已经到了一个历史低点、低谷期。第二,学生的内卷从高考下移到中考,中考的压力又转嫁到小学,提前备战中考挤占了小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第三,生育率下降。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新中国在1961年以后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这意味着我们做的婴幼童书,市场正在面临萎缩。
当然,今年的童书市场艰难也与图书市场大环境有关。回看今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经营过程,能明显感受到读者端对高客单价套系书的敏感。
目前我们的“大中华寻宝”系列等头部产品还比较坚挺,没有下滑,主要难点在于中腰部产品下滑多,同时新品增长乏力、推广难度大。但总体来看,今年我们完成全年任务没有问题,依然保持了10%的销售增长,市场图书预计能达到15亿码洋。
面对现在的市场环境,我觉得以下几个维度依然有拓展空间。第一,我们要努力让潜力产品更符合市场和新渠道要求。眼下,读者的需求在变化,对于新产品的推出,我们需要论证得更加科学,而不是遵从惯性去出版图书。比如,现在高端的精装绘本市场在缩减,但三四线城市的潜力还可以挖掘。因此,我们的阅读推广往三四线城市走是必然的。但这些城市的读者人群有其特殊性,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而不是仅仅推旧品、拿旧的研发思路去对标他们。第二,营销渠道变化太快,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跟上节奏。图书行业的渠道销售从实体向网络平台转化用了5~10年时间,但传统电商向新媒体电商转化仅仅用了1~2年时间,太快了。我们很多的童书营销跟不上这种快节奏。
今年二十一世纪社在北京设立了新媒体营销中心,组建了20多人的团队,主要目的就是针对新渠道变化重新整合队伍,快速响应市场。第三,从长远看,我们还是需要在数字融合出版、复合型内容服务提供等层面作积累。即便现在暂时看不到太多有关数字产品的收益,但我们依然在储备自有IP,做音频、视频、课程等方面的尝试和准备。另外,我们也在以内容为轴心,延展课后阅读服务、游学等项目,希望今后在儿童素质教育拓展维度做更多的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