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朱生豪 经典译作 莎翁戏剧
○李 信
莎翁戏剧传至中国已经两百年,其间涌现出不少译作,而尤以朱生豪的最为经典。朱生豪精妙的译笔,使我们得以窥见莎士比亚戏剧的恒久魅力。朱译莎剧为什么更能够得到读者认可?这些经典译作的创造者朱生豪又有怎样的人生?
朱宏达、吴洁敏两位教授研究朱生豪已近40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就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朱生豪传》,向世人介绍这位鲜为人知的“译界楷模”。这部作品揭开被时代湮没的“莎剧播火者”的面纱,使早先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隔33年,《朱生豪评传》在原传记的基础上,不仅丰富完善了对朱生豪生平的认识,更将朱译莎剧作为关注点,分析其语言特色,揭橥其如何在原作基础上超越原作,实现更高境界的创造。
朱生豪生于1912年2月2日,家在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东米棚下。彼时,古老的东方刚刚发生一场革命,新生力量与保守势力、外来文化与传统积淀交相激荡,共同塑造出这个时代所独有的风景。朱生豪早早就对这样的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并主动肩负起在中国传播莎翁戏剧的文化自觉。1936年,以《暴风雨》为发端,他正式着手翻译莎剧;到1944年12月25日去世,在时局动荡、贫病交加中,完成三十一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能够如此高速度、高质量翻译莎剧,原因在于朱生豪不仅具有深厚的英文功底、热爱莎氏戏剧,而且中文功底同样出色,诗词创作更是深为夏承焘先生赏识。朱生豪生性内敛,不善言谈,却喜欢在文字中驰骋丰沛的感情与恣肆的想象力。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与弟弟们办起《家庭小报》,并在学校校刊连连发表文章。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近些年广为传播的“朱生豪情书”。八九十年前,朱生豪将自己感情诉诸笔端时,并未想到要公之于众,他只是将自己全部的感情展现在爱人面前。借由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进入他那广阔多样的内心世界。
他的敏感思绪、他的诗性才华、他的丰沛情感,共同推动他完成精彩绝伦的莎剧翻译。生在一个没落商人家庭,朱生豪很小时候便体会到世态炎凉。内心的敏感,使他对人情冷暖、人间百态、市井言语有了深入的观察。这些都为他用活灵活现的语言翻译莎翁戏剧、塑造舞台形象打下基础。而诗最能抒发他的这些情感。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他都写得同样精彩。在以诗会友中,他还结识了天作眷侣宋清如。两人的爱情随着1997年宋清如的去世画上句号,但他们之间爱情的记忆,却成为赠予世人的永恒的遗产。在这样的环境滋润中成长起来的朱生豪,将所有切身的感情注入莎剧翻译,赋予人物生命,令他们一个个活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吴洁敏教授毕生从事汉语节律学研究,对汉语诗歌的韵律有着敏锐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朱生豪评传》第七、第八两章即是吴教授根据汉语节律学研究成果对朱译莎剧进行的分析。虽然选取的案例有限,很难穷尽所有莎剧,但通过这些案例,已经足够读者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推而广之去体认朱译莎剧的整体特色。无论是恪守汉诗韵律,还是使用民间小调、顺口溜,抑或引经据典,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总能根据原作的基本特点选择适于汉语表达的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灵活善变的作品面貌。正是他的这些灵动的语言、契合汉语韵律的节奏、深入融合中国文化底蕴的意象,共同构成朱译莎剧的魅力所在。
毕生研究朱生豪的两位作者,对于自己的研究工作寄予深深的感情。无论是与朱生豪遗孀宋清如的沟通,如叩开她的心扉,取得研究朱生豪的重要资料,还是联系朱生豪生前好友、同事,或是向学术大家名家请教,讨论相关问题,展现朱生豪生平与贡献,他们均是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数十年如一日。笔者几次登门叨扰,总能听闻他们对过往的深刻记忆。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体验,他们才能在历史的苍茫中,发掘一位在中国传播莎士比亚戏剧的功勋卓著的翻译家、笔尖洋溢炽热情感与超迈才华的诗人。
除此之外,作为“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丛书”的一种,《朱生豪评传》同陆贽、李善兰、沈曾植、张元济、李叔同、茅盾、徐志摩、丰子恺、金庸的评传一起,为读者呈现出嘉兴地区文化面貌的一隅。通过这些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传主本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且可以在这些文化名人人生绘制的时空中,理解文化精髓之所在、文化传承之要义,以及何以为文化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