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居易 历史小说 诗人
○徐 江
作为一位跨文体的创作者,长篇小说《白居易》作者伊沙,他所面临的考验,无疑是双重甚至是三重的。
第一重考验来自信息爆炸时代对原创作品与非典型文体气质的普遍推拒。按照过去的小说分类,我们习惯于把《白居易》归类为传记历史小说,但作为一部由诗人、小说家伊沙创作的小说,《白居易》却又出人意料地,尽可能摒弃了过去此类小说赖以成篇的那种“无中生有”的虚构式写法。小说通篇紧扣主人公的真实生平,有时甚至表现出了一种近乎学者式的严谨,即便在某些很容易被读者认为是想象力爆棚的华彩章节,仍然牢牢把控着对史料的重视度。
第二重考验来自“诗人”和“小说家”的互扰效应。《白居易》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则是诗人白居易,这是文本在字面上遇到的第一个来自“诗”与“小说”关系的“打扰”;小说的作者伊沙是著名诗人,他的新小说写了唐代的伟大诗人,这是作者身份带来的第二个“打扰”。“互扰”的作用,当然首先是对读者确认作品以及作者身份的干扰,但也不完全就是负面的。“当代极具阅读挑战性的诗人伊沙,是怎样重述中唐最具国内外声望的诗人白居易的一生”,这种表面上的错位感,既是读者的好奇,也是作品趣味所在。
第三重考验来自读者过往对历史小说的审美偏好。一部严格遵循史料反映伟大诗人生平与创作的小说未免显得过于严肃,缺少了从众式的“娱乐性”。而这种作品特质,反过来又有了某种文学史的浓缩象征意义,一个惊人的话题被提炼出来——人类有史以来,又有哪一位留下千古名作的诗人,其人生轨迹是带有娱乐性的?一部谈论诗歌、讲述诗人生平的小说,当然是冒有风险的。
审视完小说《白居易》以上所面临的挑战,或许我们可以谈一谈这部小说,以及它所从属的“河岳英灵”这个序列整体,所具有的意义。
首先,《白居易》延续了伊沙自“河岳英灵”系列中《李白》一书开启的诗小说旅程。以《李白》为先导,《白居易》为后继,小说家伊沙开始了自觉“为汉语中伟大诗人立传”的征程,这种体裁上的雄心是空前的,超越了眼前和现世,这也是“伊沙式诗小说”的独特意义。
以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生长为题,既是对那些文学史上伟大名字的祭奠,也是对汉语中那些经典诗篇生成奥秘的揭秘。从小说《李白》开始,一直延续到《白居易》,诗人酒席间的赛诗之乐;《白居易》中所揭示的,李白、杜甫事迹与作品对白居易毕生创作的平衡式滋养;元稹敝帚自珍,编印自己的创作全集,还帮老友白居易也编印了一份,进而启发白居易在仕途不同阶段抽空编辑自己的作品全集……这些貌似日常的细节描写里,自有古今诗人生活经验的相通之处,看明白了,会心一笑。没看明白,也无妨,您就当是对生活的写实吧。
作为统摄《李白》《白居易》整体写作的“河岳英灵”构思计划,目前涉及中国诗歌史中从盛唐开始迄今的一千多年,在这一时段内,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名字,一代代前赴后继地涌现,写谁不写谁,选材、取舍方面是一个大工程,其中自然暗含了从小说视角对以往诗歌伟人中那些“有趣的生命”的筛选。“为什么写白居易”“为什么写李白”最初的这些好奇,也许日后会被“为什么不写王维”“为什么不写……”这类更多的疑问所覆盖。
我倾向于把“河岳英灵”这个序列(目前已经公布的书单里,除已出版两部外,尚有《苏东坡》《陆游》等书)看作是汉语诗小说的一部另类的“长河小说”。虽然每一部小说的主人公不同,但所有小说讲述的,却是同一个母题——伟大的汉语诗歌,是如何在那些或安逸或动荡的年代,借由不同的喉结和笔端,莅临中华文明的大地!这是在奉行“有用”哲学的年代,所诞生的唯一一套以歌颂“无用之学——诗歌”为总主题的小说。它将引领我们回看中华文明的黄金、白银时代,并借由诗歌的千年浩然之气,重新审视眼下的生活和我们的精神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