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馨宇 采写/整理
今年,中国知网发布17个学科领域的“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4~2023)”榜单,共遴选了99家出版社,有的出版社同时入选多个学科。其中,大学出版社入围情况亮眼,充分展示了大学出版社强化主业,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母体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责任与担当。商报特邀4家入围出版社,与业界交流分享学术出版的建设经验。
强化出版主业发展 助力大学“双一流”建设
■赵 鑫(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纵观今年全年发展,我社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自身主业建设。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图书精品力作建设。加强学术出版选题规划,提升产品系列化品牌化水平。今年清华社《新中国室内设计70年》《中国深空测控技术丛书(第一批)》2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等3个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奋斗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入选选题名单。
加强教材建设,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教指委、学协会、高校按不同学科针对性深入开展教材建设合作研究,今年陆续出版教育部组织的“101”计划系列教材、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等系列规划教材。
加强大众图书出版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大众图书营销体系。不断拓展零售图书融合推广模式,通过小红书主账号笔记种草带动全域电商销售增长,目前教育教辅、心理励志等类别图书销售同比增长显著。
二是加强期刊建设,推动期刊业务实现新突破。有7种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增长18.75%。5种期刊位居学科前5%,11种期刊位居Q1区(前25%)。继《先进陶瓷(英文)》之后,《计算可视媒体(英文)》《交通研究通讯(英文)》两种期刊首次登顶,位列全球学科第一。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清华社入选领军期刊6项、梯队期刊4项、高起点新刊4项,SciOpen科技期刊集群入选“集群(集团)化试点项目”B类,项目层次和数量位居国内大学出版社首位。
三是加快创新转型,打造融合发展新动能。今年6月,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 2.0正式上线,全面升级交互系统设计、集成大模型AI阅读功能,实现了平台功能的整体跨越。SciOpen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及新闻出版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案例。推出具有清华特色的数字教材解决方案,打通了数字教材的出版、发行、应用全链条业务。融合出版产品服务持续向出版同行输出,多家大学社使用了清华社文泉云盘图书资源管理系统和数字教材平台支撑服务。
今年,“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4~2023年)”发布了17个学科领域的榜单,清华社入选其中6项,工业技术、管理学、数理科学和化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我认为主要得益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时总结凝练相关领域科研成果。近年来,清华社聚焦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战略前沿领域,策划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著作,连续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
二是将学术出版与“双一流”建设紧密融合,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出版领域。清华社及时跟踪了解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要求,不断加强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工作,以更好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引领全球学术创新。
为更好地服务清华大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清华社不断完善与学校院系、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策划出版了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学校课程体系研究和教育改革成果的高质量教材和学术著作。
在教材建设上,紧密跟踪学校学科发展动态与学科建设需求,重点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教材,以及先进制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跨境电商、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等专业系列教材;同时也扶持了一些基础学科、“冷门”学科。
在学术著作出版上,设立清华大学文科出版基金,支持学校文科发展;设立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提升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
在期刊出版方面,清华社在纳米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物质科学与工程、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等领域建设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专业刊群及期刊集群。与学校各院系及全国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先后创办《纳米研究》《先进陶瓷》《摩擦》等一批在国内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英文科技期刊,打造国内最大的信息科学英文刊群,并通过SciOpen平台集聚了百余种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期刊,有效帮助清华大学各学科扩展学术资源,已成为清华大学国际化科研平台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正创新 为母体大学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严 峰(复旦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4年年初,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目标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不懈打造出版精品、加大力度推进重大出版项目、坚定推进改革创新。在经营目标方面,年初即明确提出了实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愿景。
这一年,我们推出多项重点出版物,如《陈其人文集》(八卷本)、《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三卷本)和《中华汉英大词典(中)》等。其中,《陈望道文存全编》、《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全三卷)等多种图书获得重量级奖项。此外,我社还加快新技术新应用与传统出版业态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推动优质出版资源整合;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新形态教材建设,加强数字出版物选题出版与推广,优化数字教材出版系统建设。经营目标基本平稳完成,在增长上尚有空间。
纵观全年,我社年度用词应该是“守正创新”。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目标,基本保持了稳定经营的局面。结合复旦大学党委提出的改革创新总体目标,2024年,我们以机制创新引路,提升改革效能,制订、修订了系列新举措,在出版质量、销售渠道、数字化转型、新媒体宣传和品牌形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年,我社还入选“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4~2023年)”,综合来看,有三方面经验可以分享。
一是依托高校资源,打造精品学术著作。多年来,我社依托复旦学科优势,推出了一批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产品,如“复旦博学”“复旦卓越”“专门史出版系列”“现代医学系列”“大观书系”和“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系列”等,取得了很好的品牌效应。二是为复旦原创精品“走出去”搭建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版权推介平台。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我社与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共享展台,在海外书展展出我社优秀学术成果。我们与海外诸多一流大学出版社和学术出版社建立联系,推动和深化国际出版合作。版权赋能“走出去”工作高质量发展,《告别贫困》(英语版)、《边疆史地十讲》(俄语版)等多种图书入选丝路书香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中国出版“走出去”年度推荐优秀作品等项目。三是推动“中文学术图书出版社分类评价”项目,助力学术出版明晰定位和目标。与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合作,联合复旦大学多家单位共同发布了“中文学术图书出版社分类评价”,我社的复旦新学术平台也是发布方之一。该项目聚焦学术出版领域,以新世纪以来全面出版数据为依托,对各类型出版社进行了学术出版优势评价,较全面反映出各出版社的优势和特色,对出版行业和学术图书馆有一定借鉴意义。
今年,出版行业普遍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出版社也面临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调整、部分高校经费缩减以及教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要破局,关键在于从产品层面寻求创新的突破口,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结合出版社自身特色和所在高校的需求特点,开拓新产品,寻找新赛道。因此,我社还通过高质量的教材和学术专著助力复旦大学“双一流”重点学科研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推进复旦大学“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建设,响应复旦大学思政大课、AI大课两大课程,依托新学术网传播思政大课正能量,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加强在人工智能等学科方向的选题布局。
当前是复旦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关键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构建离不开高水平学术出版社的坚实支撑,我社与复旦大学的发展紧密融合,在推动学术繁荣、强化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促进国内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及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多个维度上,正积极发挥自身作用,致力于提交一份彰显出版智慧的“复旦答卷”。
202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出版社成立45周年。我社策划了一系列校庆主题出版项目,涵盖“校长传记系列”“学科发展史系列”“名家学术系列”等,旨在全面展现复旦底蕴和卓越成就。其中,《追寻心中的日月光华——复旦本科生的故事》《日月光华——复旦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历》已率先面世,这两部作品不仅是对复旦发展历程的回望,更是对复旦精神的薪火相传。
坚守三航主战场 为国防现代化贡献出版力量
■高大力(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社长)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是以航空航天航海(以下简称“三航”)国防科技出版为特色的大学出版社。今年是我社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年,出版社进一步巩固高质量发展体系,以图书质量为核心、策划质量做龙头、营销质量强支撑、管理质量求保障、队伍质量固根本,数字质量向未来。因此,今年我们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练内功”,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图书运行效率和质量。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纵深推进,我社紧抓机遇适时推出了数字教材平台“翱翔书苑”,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又前进了一步。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我社的发展,那一定是“坚守”。坚守责任使命、坚守三航主战场、坚守发展路径。今年,我社入选了中国知网评选的航空航天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4~2023)”,总结来看,我社主要的经验就是“笨”,一切都是笨功夫。
一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坚守责任使命。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史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姜长英于1930年开始收集史料并立志撰写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史,历尽坎坷而矢志不渝,1987年,姜长英83岁高龄,在五改其稿,三易出版社后,《中国航空史》最终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横跨半个多世纪写就第一部《中国航空史》。此外,我社36年前就出版全国第一部《人工智能导论》教材,《捷联惯导算法与组合导航原理》总被引频次为航空航天领域最高,“无人机系列”丛书用了10年时间出版近百部……通过我社持续不断在三航领域的深耕与坚守,才逐渐在这一领域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二是立足科技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坚守三航主战场。科技出版是文化软实力中最硬的力量,而国防科技更是这硬实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正如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现代空空导弹前沿技术丛书”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空空导弹总设计师樊会涛所讲,“我国的导弹武器装备已经实现了从原来与国际先进水平‘跟跑’到‘并跑’的重大跨越,部分武器装备已经实现‘领跑’。我国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还要在理论上领先。这需要我们通过出版传递这些理论知识,让更多在导弹设计领域的研究人员快速掌握,以此提高整体设计水平。
三是大作者、小编辑、慢功夫,坚守发展路径。我社40余年来汇聚了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空警2000总师欧阳绍修等一大批大作者,他们的专著在三航领域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有了这些大作者,还需要我们出版社的这些“小编辑”能坐得住冷板凳,在国防科技领域扎得下根才能开花散叶。国防科技的编辑要有慢功夫、将“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精神融入图书的出版之中。
整体来看,大学出版社发展要与母体大学的发展同向同行,西北工业大学已经确定了“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我社的发展定位就是建成三航特色国防科技一流大学出版社。在整个市场环境跌宕起伏、挑战巨大的情况下,坚守自身的发展路径。我社自1985年建社以来一直在三航领域深耕,已有近40年,积累了大量学术专著和教材,仅以无人机为例,我们策划的无人机系列专著教材出版近百种,形成了出版的高峰和知识聚集地。人工智能背景下,通用模型缺少的就是专业数据,这就是我社在未来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极大优势,专业的三航知识库加上人工智能底层的技术,便形成专业领域的专业模型。在加强学术出版的同时,紧密围绕学校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出版三航等优势特色学科的优质教材,建设一流的本研数智化课程。同时通过出版《华航西迁》《大国之蓝》等,推动科学家精神、西工大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我社发挥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优势,与相关学院共建“四方阁”书屋,开通“书香号”校车,举办三航主题书展等,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5年,我社将迎来建社40周年的特殊发展节点,我们将全面回顾总结40年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谋划未来发展蓝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学校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稳中有进 勇拓出版新局
■施高翔(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年积极作为,既扎实推进各项出版工作,又主动投身新兴出版业态的探索浪潮,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并在打造学术影响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题出版成绩突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策划出版《中央苏区(闽西)革命歌谣选》《信仰的力量:追寻泉州革命烈士心迹》等红色主题图书;切实做好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工作,推出《陈嘉庚传》《陈嘉庚的故事》等纪念图书,弘扬嘉庚精神;《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地方政府对外交往》《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能源变革》等为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学术出版成果斐然。经管和法律是我社两个特色品牌。经管类图书品牌今年推出了巴曙松新作《ESG投资的中国实践:基于价值创造视角》,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动态演进研究》等。法律类图书品牌今年顺利出版《网络行动与国际法》和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金砖国家法律报告》(第五卷)等精品。此外,《玉扣纸:闽西手工造纸业的社会史研究》《新编中国茶文化简史》等佳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魅力。
教材出版成效显著。有效整合全省优质资源与师资力量,全力推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系列教材、福建省环境设计类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我社数字出版中心与各编辑室协同合作,精准聚焦高校数字教材建设需求,集中资源建设数字教材平台。当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余种数字教材将陆续面世。
回顾2024年,我社的整体发展态势可概括为“稳中有进”。这一年,我社在出版规模上保持了稳定增长,更在出版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2024年我社入选“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2014~2023)”,是对我社长期耕耘学术出版领域的高度赞誉与权威认证。
在努力打造学术影响力的过程中,我社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一,整合高校资源,注重品牌建设。对高校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加以系统整合,成功构建起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关联网络,为法律图书品牌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作者队伍。如由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总主编、全国顶级法学家担任各册主编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法律制度变迁系列”获得教育部主题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通过长期积累和培育,我社法律类品牌已出版各类法学教材和专著1500多种。
其二,加强编辑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编辑人才。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我社法律编辑团队与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保持长期密切联系,组织翻译出版了“外国民事诉讼法译丛”等,助力最新法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由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和我社共同策划的“家事法评注丛书系列”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其三,坚持特色出版,凸显差异化竞争优势。我社充分运用地域独特优势,在对“一带一路”国家、东南亚地区国家、金砖国家等的法律研究领域精心布局、深耕细作,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组织编写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贸易和投资风险防控法律实务丛书》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编辑团队也积极与台湾地区知名法学学者合作,策划了“台湾法学家大系”品牌,进一步丰富了我社在特色出版领域的成果矩阵。
展望2025年,我社已精准锚定前行坐标,精心绘制发展蓝图。在主题出版领域,策划了“中国文献海外译介与传播研究丛书”、《福建抗日反顽斗争史》等,传达国家意志,凝聚民族奋进力量。在学术出版领域,挖掘优质学术资源,全力筹备“中国涉外法治争端解决系列”“闽方言调查研究丛书”等具有高学术价值、强创新性及深远影响力的系列专著。在教材出版领域,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着力打造一批内容新颖实用、结构科学合理、贴合教学实际的精品教材。同时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对数字教材研发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