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治
作者金波自小就喜欢赏玩昆虫,至今仍兴味不减。一只小小的昆虫,会令他感到身心愉悦。他把自己与昆虫的故事和由此而生的感悟写出来,便有了这部《昆虫印象(点评本)》。在该书中,作者把自己经年累月对昆虫的观察,和对人与大自然之关系的深入探究与体认,以及人与大自然如何才能和谐相处的思考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二者互为参考的视角。他用一颗满蕴着爱与善的,温暖的心,以一种对弱小生灵充满喜爱和悲悯的情感,通过记述自己与昆虫的故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感受和观赏昆虫,怎样去感受和观赏大自然。
但是,如果只把它当成一部单纯写人与昆虫故事的书,就未免有些皮相之见了。从该书写作的出发点及作家用意考察,不难看出,该书实乃一部呼吁你我去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真情之作。
且不说,在记述各种昆虫的篇章之外,作者与点评者钱理群以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所撰写的《关于草地的对话》《关于树木的对话》等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谈录,是怎样具体而微地从各自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讨论;单从作者的序文和那篇题为《我想去蹚蹚草地》的代后记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曾给他带来很多快乐的“童年的草地”,是多么地一往情深;对那可以“吸入清醇的气息,萌生新的渴望”的大自然,是何等的热爱和难以忘怀。不仅如此,即便是在记述昆虫故事的许多篇章中,作者也经常是写着写着,笔触就情不自禁地滑向了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譬如,在《又见磕头虫》一篇中,本来在写,“我”如何为磕头虫找个临时的家,行文中,却忽然笔头一滑,写起了绿色的苔藓:“小小的绿苔很美,是那种悄悄的美。它不像花朵,美得张扬,也不像叶子,美得铺张。绿苔分不清是花是叶,永远绿茸茸的,很单纯。”诸如此类的文字,还有很多,兹不赘述。
然而,仅此一例,也可看出,作者不仅喜爱各种昆虫,也同样喜爱这些昆虫和人类赖以共生的大自然,喜爱大自然中一切美的存在。因为,在他看来,大自然正是一切美的所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至砖瓦木石、风雨星辰,都是有生命的。他写下这样一本书,就是要通过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昆虫故事,引导我们去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作为金波作品的一名热心读者,我曾多次思考过:金波先生能够长期坚持为孩子写作,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原因是什么?读了《昆虫印象》,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除了作者本性善良,能够始终保持纯真自然的童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够自觉地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把自己看成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具有同等价值的一种存在,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生灵之上的,所谓“万物之灵长”。
而今,已至耄耋之年的金波先生,仍然童心未泯。他能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头脑去思考;他会用儿童的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息,用儿童的语言与世间万物相交流。——这就是金波先生能够长期坚持儿童文学创作,并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在《昆虫印象》中,金波提到,“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在我看来,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只有当我们和大自然面对面的时候,你才能够更尽情尽兴地观察它、感受它,才能更好地欣赏其色彩、倾听其声音,才能更随意地与它对话,才能非常惬意地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而得以尽享生命之美。
想一想吧,那会是一个多么令人沉醉而忘我的时刻啊——
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境中,我们仿佛重新变回了儿童。当我们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时,对那些早已熟悉的景物,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到大自然中去,让自己融入其中,活出一个人所应有的,那种最自然、本真的样子,像一个孩子那样去观察、去感受、去诉说、去描绘……这就是金波先生“返老还童”的路径,这就是他之所以能写出堪称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秘诀。
这部《昆虫印象》的点评者钱理群教授,与金波先生年龄相仿,同住一家老年公寓,相交相知颇深,所作点评,尽皆知者之言。譬如,在原作所写“文学创作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鸟兽草木’”文后,点评者曰:“点睛之笔:这是金波这本《昆虫印象》的主旨所在。”言简意赅的点评,对于读者全面、深入地阅读原作,更好地走近和了解作者与作品,提供了很多便利与参考。另外,书中为每篇作品,都配有切合内容的彩图或照片,可谓文图并茂,相得益彰,对于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作品,也有莫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