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红书等读者聚集的社交媒体,文库本、口袋本的讨论和争议话题不少,比如轻型纸运用争议、精装+轻型纸组合与轻薄初衷相悖、有的定价并未如日本文库本低廉等,专业出版人怎么看?
王忠波(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文库本其初衷是廉价,但日本围绕出版的工业包括印刷工业、包装工业、文创产业等水准较高,把文库本变成了品质的代名词,廉价的本质反而渐渐被人遗忘。国内在出版小开本时,很多出版人把它们打造成了精品。其中,轻型纸的使用最具戏剧性,编辑们为践行环保理念精挑细选了白度不强的高档轻型纸,却被读者误解为偷工减料。关于轻型纸的恶评已经太多,为轻型纸叫屈的编辑也时有发声,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回应一下。我认为,纸无贵贱,纸就是一个载体,看选择哪一款,喜欢就是对的。我是个很容易为某种服膺的理念而买单的人,事实上我在做书生涯中使用轻型纸,多半是因为我知道那些最好的轻型纸,其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做添加,其不够白的“糟糕”颜值恰恰是它良好出身的证明。
吴莹莹、竺文治、蒋梦恬(译林出版社类型文学出版中心):在日本,文库本常常是作为正式版本的“前站”或补充,价格会有所区分。但目前国内的小开本市场和日本文库本市场的情况是完全一样。我们自己对书籍的材质之类的感受是,只有合适,没有对错。便携本在材料上的组合玩法多一些,对编辑,对读者,都是一种想象力展开的过程,会很好玩。比如,围绕“爱死机”系列在与设计师沟通时,编辑部门内部数次讨论过小开本的具体尺寸和形态呈现,最终选择了形式感和实用性兼备的PVC书衣,印出来之后的效果大家都比较满意。出版品牌野望前段时间也用小开本精装函套的形式推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可以说,国内的小开本,是一种“进阶的文库本”,形式更灵活,更多是从内容出发,服务于多样化的读者需求。
孙烨(中信出版文学事业部市场运营总监):国内外图书市场情况不同,不同文化环境下读者对纸质书阅读的需求也不同,除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真实需求。选题之初就需要锚定核心读者是哪一类人,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会在哪些场景阅读文库本,为这些读者这些场景设计产品形态。硬壳精装口袋本听起来可能蛮奇怪,但是也是一部分读者的真实需求,所以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关键在于我们为哪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去创造价值,匹配产品。
张秋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编辑):我国借鉴了日本文库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又不必拘泥于日本的做法,比如使用轻型纸、价格低廉等方面,完全可以根据我国具体的出版环境和读者需求,打造本土化的文库本。如为保证图书品质,就可以不采用轻型纸。例如,“悦读人大”采用的是80克胶版纸,双色印刷,配图,封面采用了内外封的方式,保证了图书的质感和品相。有些图书为呈现效果需要,也可考虑精装。至于定价方面,价廉不能作为最终追求,在保证图书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打破低定价。
张娟(湛庐第三出版事业部策划编辑)、陶祥朋(湛庐全媒体内容中心执行主编):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质量与重量——也就是耐久性与便携性的价值博弈。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版本呈现来解决这个问题。通勤便携版:平装+轻型纸。收藏珍藏:精装+胶版纸。中日整体的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不同,低价不仅反映出成本的差异,还有读者需求的差异以及渠道成本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