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业者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王婧娅. 从吴大澂纪念馆看文化单位融合创新之路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6-06(20).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记忆的文化重构
从吴大澂纪念馆看文化单位融合创新之路

  ■王婧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在节节败退、割城丧地的中国近代史上,吴大澂与俄方据理力争勘定边界、夺回黑顶子地方、争回图们江出海权,并加强边防、练兵屯边的事迹,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过程中的一抹亮光,是万马齐喑中的一声呼喊。在前不久中国出版集团组织的赴吉林省展开调研培训的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的建立与运营,不仅是对晚清爱国将领吴大澂保疆功绩的纪念,也是一次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更是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纪念馆于2025年4月25日开馆后就迎来了参观热潮,“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近4000人次,可以说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纪念馆的建设运营有以下几点值得出版业同人借鉴和延伸思考:

  内容深耕:文化资源的破壁整合与质量提升。历史上,吴大澂在珲春勘界过程中展现的爱国精神和外交智慧长期被忽视,相关史料散落于各地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纪念馆的建设者们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吴大澂的奏折、书信、勘界地图等珍贵文物,并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复原了当时的谈判场景。纪念馆布展构思精巧,展板内容制作精良,陈列物力求多元与真实。纪念馆选址于复建的珲春副都统衙门,仿清代五进式院落的设计,不仅呼应历史背景,更通过建筑语言强化文化认同感。这种空间重构将历史场景与现代展陈技术结合,形成“可触可感”的文化场域。展示内容并未以塞满空间为目的敷衍了事,多幅几乎与墙面同高的地图清晰度、精确度令人惊叹,边角处有“审图号(GS吉(2025)××号)”字样,说明布展者不畏艰难与烦琐,力求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历史情境和吴大澂的担当与智慧。陈列物大到室外的克虏伯重炮、与展厅同高的纪念铜柱,小到指节大小的铅弹、吴大澂手书《皇华纪程》、手绘炮台图式等文物,尤其是“土”字界牌实物展示,令人直观感受到“寸土必争”的艰难与决心。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系统梳理与重构,使分散的文化碎片得以聚合成具有完整叙事的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纪念馆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局限,将吴大澂的形象从单纯的“历史人物”转化为“文化符号”——他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功绩,更是中华民族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这种文化再生产,为后续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赋能: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创新。初进入纪念馆,就有风雪呼啸的环境音,配合投影展示车马在积雪上留下的车辙印记,以及蜡像复原谈判场景,一下子就把参观者带入了历史场景中。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等技术,纪念馆将吴大澂的边疆勘察路线、界碑设立过程以动态地图形式呈现。参观者可借助AR设备“穿越”至晚清珲春,见证黑顶子山收复的历史瞬间,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感染力。通过丰富的文物和翔实的史料,结合现代化陈列手段,生动展现民族英雄事迹,吸引市民游客,使其迅速成为珲春市新晋旅游“打卡地”。

  纪念馆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展览模式,而是构建了“线下实体空间+线上数字平台+跨界合作”的全方位传播体系。在线上,开发了虚拟展厅、AR导览和短视频内容,使文化资源突破物理限制触达更广泛受众。还开发个性化导览服务。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互动答题模块,学者则可通过平台调取高精度文献扫描件,实现资源分众化供给。

  生态共建:文旅融合与教育联动。纪念馆的成功运营,得益于其与政府部门、旅游业、教育业等多方主体的深度合作,形成“文化+”生态网络。纪念馆与当地学校、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将历史文化教育融入研学、旅行等实践中,提供多种场景体验,深化青少年对边疆开发、祖国统一的理解和共鸣。除此之外,地图拼图、历史人物盲盒、龙虎石刻等文创产品的开发,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和认可,既传播了历史文化知识,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向转化。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高效传播,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的成功实践揭示了文化单位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锚定需求。其展设非常注重内容质量与当下需求的结合,实现“需求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出版也承担着筛选、甄别、整理及优质资源再传播职责,使传统文化以符合当代审美的形式焕发新生。

  第二,融合联动。它打破了文化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机构等多方资源的整合。出版人也要主动“走出去”,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思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文化传播的合力。

  第三,功能创新。它超越了单一的文化保存功能,构建了教育、旅游、文创等多元价值链条,并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以人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转型。图书产品如今面临形式单一、客单价低的实际困难,打造立体的产品供给和盈利模式,或许能使我们的产品走得更远。

  这些经验对于出版业发展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文化单位的融合发展,不仅是资源的简单叠加,更是价值传递、技术革新与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纪念馆以其多维度的实践,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民族精神,证明了文化资源传播的无限可能——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广阔处延伸,在融合与创新中铸就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汇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磅礴的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产业数据
   第03版:产业数据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06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本期关注
   第07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发行精英
   第08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个性书店
   第09版:中国编客
   第10版:中国编客 特别策划
   第11版:中国编客 爆款案例
   第12版:中国编客 特别策划
   第13版:产业观察
   第14版:资讯
   第15版:业者论坛
   第16版:综合
   第17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8版:中国阅读周报 严选好书
   第19版:中国阅读周报 严选好书
   第20版:业者论坛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中国好书”《同怀》背后的故事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思政引领力
从吴大澂纪念馆看文化单位融合创新之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业者论坛20从吴大澂纪念馆看文化单位融合创新之路 2025-06-06 2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