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助学读物研发呈现技术融合与教育本质回归的双向突破。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增效工具,而是通过精准适配、情境重构、认知减负回归因材施教本源; 产教协同打通知识应用壁垒,标志着助学读物从“知识载体”向“全人培养系统”的质变。
趋势一 个性化助学读物分割市场
助学读物市场20余年来,侧重题型“硬功夫”、轻视边缘小切口题材、忽视美观性和趣味性。刘嘉森认为,助学读物首先会变“碎”,也就是专、轻、薄、新,不再是从前一本书融合讲、练、背的大而全路线。定价动辄近百、页数常常达到400以上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像“预备新初一”“秒记小四门”“提分笔记”这样的新型小切口选题将会持续涌现。助学读物还会变美、变有趣,C端市场一定不是完全看功能性,有相当多的用户愿意花更高溢价来买一本更有趣味性、更多图、更美观的辅导书,而这些用户的口味也是不一样的,口味的多样会带来市场的分散。有人喜欢美型画风,有人喜欢萌版画风,有人就喜欢简洁复古的专色产品,市面上同一题材有可能出现十几种助学读物并驾齐驱,每一种有几十万册的发行量,而不是像以前的教辅那样“胜者为王”,由一两款拳头产品来占据千万册的市场。
趋势二 C端新媒体售卖愈加强化
近年,助学读物市场传统“校方购买-家长出钱-学生使用”的稳定模式被打破,渠道商积极谋求转型。教辅走向C端化,势必会催生一个完全不同面貌的新市场竞争格局。但这同时意味着教辅在研发端,版本不能太多,版本多意味着用户打开购买链接,会因SKU太多而转头选择定位更明晰的产品。线上的流量不按地域划分,按省份划分专版形式售卖教辅的效果往往在直播间和短视频带货中大打折扣。C端化售卖越来越强化的趋势,要求出版机构在教辅研发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市场端和消费端的变革。在运营维度深耕新媒体矩阵,以小红书、短视频平台的场景化种草触达家长;推动品牌套系化,联动教育机构、文旅等跨界营销,强化用户黏性。
趋势三 视频课与书本融合
“一题一码”式的精细讲解成为助学读物开发的常规举措,助推书籍热卖。也有策划公司将大量书面内容放入二维码视频里,或者把书纯粹作为课程售卖的引流工具。如何把控产品“融合”的程度,值得业界探讨。刘嘉森认为,目前公司与教培企业达成合作,但双方诉求需要调和,对方更希望以书籍引流正价课来促进销售,但在满足这份诉求的前提下,公司希望将书做到自身具备完整教辅功能,不把引流当成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趋势四 助学读物成季节流量品
传统教辅书往往一本书能够售卖许多年,每年进行更新修订,还能针对不同省份做专版,而如今的教辅往往是抓住特定季度的流量,短时间内售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册,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新式教辅书是爆品、单品模式,也许3年就要彻底被更新的题材取代,也就要求以前教辅业“千人大公司”的层级模式革新,需要轻骑兵式的队伍,用全新的视角探索市场。
趋势五 AI全方位融入助学读物
近年,无论是从市场表现,还是一线用户的调研反馈,均对知识服务型的产品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纯纸质图书显然已经无法完全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助学读物的形态进化从智能纸书普及,AR、点读笔到智能纸张广泛应用。比如,目前果麦教辅插图开始用AI制作,包括AI制作主图详情页,介入营销环节。江西教育出版社从2024年以来,新助学读物的研发受到AI技术加持,让产品呈现更立体,与用户交互更智能。课程服务配套、个性化定制内容、AI数字人交互正在成为江西教育出版社助学读物的进行时。
趋势六 从“应试助手”到“素养伙伴”
从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出版机构的助学读物研发价值内核开始转向。彻底扬弃单纯知识复制与机械训练,将核心价值锚定于点燃学习内驱力、培育高阶思维(批判性、创造性)、拓展认知疆域、塑造健全人格。基于此,目标人群细分深耕趋势也更为明显,比如,告别粗放“学段通用”。深度洞察不同年龄段、兴趣方向、能力层次学习者的真实需求与认知特点,在产品功能性上的延展也相当显著。比如,突破“课后补充”单一角色,向“课前预习引导者”、“课堂互动参与者”(如提供PBL资源包)、“课后探究延伸者”、“素养评价支持者”多元身份演进。
趋势七 跨界融合与场景革命
学科壁垒消融、真实情境嵌入成为目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出版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比较明显的趋势包括,内容向素质化延伸,融合美育、心理等多元领域,强调 “融学科” 设计;形式轻量化、精简化,结合 AI、音视频等技术,打造 “图书 + 智能工具” 的融合产品。服务聚焦个性化,提供分层练习、定制化学习方案;延伸全流程服务,通过社群打卡、答疑构建学习闭环,引入专业测评工具追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