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塔佩门
古城坐西朝东,东边的塔佩门(Tha Phae Gate)是必去的景点,就好像去北京故宫必经午门。虽然号称是古城唯一留下的城墙遗迹,塔佩门和左右连着的城墙其实是20世纪80年代按照历史原型复建的,在形式上合理推论多少会保留一点1296年清迈建城时城门的模样。
在泰语中,Tha意为“港口”,Phae意为“水上住宅”,一听就知道原来这个地方是一座贸易船只云集的港口,但是塔佩门距离清迈母亲河平河尚有一公里多,为什么这里会是一个港口呢?其实是因为清迈古城原来是有两道城墙的,内城砖墙、外城土墙。和中国古籍中所说的“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吴越春秋》)原理类似,统治阶级住在内城墙内,平民住在内城墙和外城墙之间的区域。东边的塔佩门原有内外两座,现在留下的这一座是内塔佩门,“水上住宅”云集的“港口”显然是在更靠近平河的外塔佩门,它原来的位置是在现塔佩门往东约1公里、平河上的Nawarat桥附近。这座外门在19世纪末已被拆除,所以内塔佩门就把“内”字去掉直接更名为“塔佩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清迈最大的批发市场都集中在Nawarat桥附近的河西岸,因为此地曾经就是清迈古城外城门与贸易之河平河的连接节点。
据说清迈古城墙的建筑融合了兰纳和缅甸的风格,这一点外行人难以论断。从外观上看,门的结构和一般古城的门是一样的,由正门、城垛和城墙三个部分组成,形式上最有特点的是城墙上的女墙——这里出现了一个性别歧视的建筑构件,指的是城墙上呈凹凸形状的矮墙,中文中这么命名是因为古代丈夫为尊,女子为卑,“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营造法式》),所以相对于宏伟的城墙主体“男墙”,这防御构件的矮墙就叫“女墙”。塔佩门的女墙极具装饰性,好像是城墙上镶的花边,如果不是因为每一片上都有一个给弓箭手使用的小开口,会觉得整座城墙没有那么威严,反而很温柔。
城中:三王纪念碑背后的清迈建城史
在城中随便溜达溜达,一定会经过一个景点叫“三王纪念碑”,坐落在清迈文化艺术中心前面的广场上——这个广场大概是高密度的清迈古城里唯一的公共广场。
“三王”中间的这一位是清迈的缔造者——芒莱王(King Mengrai)。要探究清迈的建城史,不得不提以清迈为首都的兰纳王国(1292~1892年)。13世纪的泰北地区小城邦林立,生于湄公河河畔恩央(今泰国清盛)的芒莱王,通过武力征服、结盟等方法,1281年设计击败了当时富庶的哈里奔猜(今南奔),1296年开始建造清迈并最终迁都于此,兰纳王国逐渐成为湄南河水系上游流域占主导地位的邦国。
三王纪念碑上,芒莱王右边是当时和兰纳结盟的帕尧王国(1094~1338年)的南蒙王,左边是素可泰王国(1238~1438年)的兰甘亨王。南蒙王是前国王的女婿,国家在他的带领下走向了最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夹在强大的兰纳和素可泰之间,帕尧最终还是被吞并。另一位兰甘亨王则大有来头,他在位时期扩张了素可泰王国的版图,创制了泰文,正式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被后世尊称为兰甘亨大帝。
这位兰甘亨大帝的重要性源自一段发生在19世纪末的历史“悬案”。当时,为了应对西方殖民主义在暹罗(当代泰国的前身)的影响,暹罗必须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统治阶级开始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尤其到了蒙固(拉玛四世)和朱拉隆功(拉玛五世)时期。蒙固1833年出家为僧时,在素可泰城发现了一方石碑,形为粉砂岩制锥顶四方柱,高114.5厘米,因石碑上四面刻的内容为兰甘亨大帝本人口吻所叙述的他的事迹,所以这块石碑被称为“兰甘亨石碑”。石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已知最早的泰文文献(1292年)。朱拉隆功在位时成立了古文物学会专门编写暹罗史,其儿子瓦栖拉兀(拉玛六世)带着蒙固发现的碑文文本访问了素可泰,并将素可泰定为“泰人的第一个王都”。也就是说,兰甘亨石碑是“泰”历史的起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后人对这位兰甘亨大帝“文治武功”的许多认知也主要来自这块石碑。然而,1986年,美国东南亚史学家迈克尔·维克里对该碑文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后来更有人进一步认为石碑是发现者拉玛四世伪造的。如果蒙固真的伪造了这块石碑,那说明他真的是深谙“历史”之道了。
这三位国王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清迈建城史上呢?这得说到13世纪蒙古帝国的扩张,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在100多年时间内迅速将蒙古帝国扩展为连续性版图最辽阔的国家,向南直逼今东南亚地区。因此在1280年,芒莱王和兰甘亨王、南蒙王缔约,共同反抗扩张中的蒙古帝国以保卫他们的国土,从而掀起了兰纳王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兰纳处于抗击蒙古人的最前沿地带)。可想而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三位国王共同抵御外敌,关系是很紧密的。1296年清迈建城时,芒莱王也征询了两位朋友的意见,故而有了三王共同选址建城的故事——当然,我们也必须得清楚,三王建城是一个故事,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1984年1月30日,拉玛九世携王后主持了三王纪念碑的揭幕仪式,以纪念历史王权的形式来为当下的王权背书,泰王室一直屹立不倒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文摘自《清迈私游记》,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