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专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图书馆馆际交流会——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发行经验分享活动举行~~~
~~~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 助力中国好书从“物理上架”迈向“价值扎根”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7-11(10).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书馆馆际交流会——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发行经验分享活动举行
助力中国好书从“物理上架”迈向“价值扎根”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伊 璐

  7月3日,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重要活动之一,“图书馆馆际交流会——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发行经验分享”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活动以“知识无界·智慧共生”为主题,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主办,共邀请海内外40余家知名图书馆、10余家出版机构代表参会。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谢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朱建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等主办方相关负责人;泰国国家图书馆馆长Bubphar Chuchat(布帕·楚查),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东亚馆馆长 Matthias Kaun(马蒂亚斯·考恩),匈牙利国立塞切尼图书馆馆长Dávid Rózsa(大卫·罗兹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馆长 Hana Kim(金河那),南非国家图书馆公众参与与园区运营主任 Marcus Maphile(马库斯·马菲勒)等来自国外图书馆的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陆晓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陈晗雨,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林佳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奚彤云,接力出版社顾问、资深社长黄俭,天地出版社副社长陈德等嘉宾;以及来自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国内图书馆的相关负责人近100位嘉宾出席活动。

  谢刚表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正从传统的“藏书架”向 “智慧中枢”转型,希望此次交流会能搭建中外图书馆及出版社间的沟通桥梁,聚焦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服务等前沿领域,促进国内外行业经验互鉴与技术融合,为推动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外馆际交流注入强劲动力。

  朱建军介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出了一批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出版物,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出版文化交流。他认为,要实现海外馆藏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出版机构提供优质内容,也需要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从“物理收藏”到“文化认同”的转变。

  聚焦馆藏数据 共话图书馆发展趋势

  嘉宾发言环节,10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研究成果。

  何明星介绍了东盟10国图书馆情况,分析了东盟国家收藏中文图书现状,总结出4大变化趋势。

  布帕·楚查介绍了泰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中泰合作成果。目前,该馆已应用自动化系统管理超400万件馆藏,数字图书馆收录1.8万余种资源,并引入VR、AI等技术优化服务。图书馆计划将珍贵泰文书籍翻译成中文等四种语言,推动文化传播。

  郑文斌围绕“深耕学术出版 服务全球知识共享”主题,分享了该社海外馆藏创新发展之路。该社连续12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社百强”前三甲,得益于深耕学术出版,打造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品牌图书;在国际合作、海外市场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不断拓展知识共享的广度与深度。

  马蒂亚斯·考恩重点介绍了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东亚馆运营CrossAsia平台的发展战略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该平台自2005年成立以来,持续整合东亚、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纸质与电子书资源,致力于为学术界提供集中化、用户友好的知识服务。他指出,AI技术或将对图书馆核心业务带来变革,图书馆需平衡“技术可能性”“可行性”与“学术相关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秦小燕分享了广西在全国首创高铁读书驿站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高铁阅读网络,开创“文旅+铁路”跨领域合作新模式。希望以此为契机,发挥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东盟旅客提供多语言阅读服务,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

  大卫·罗兹萨表示,拥有220年历史的匈牙利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着超过1000万件文献资料,还建立了中欧最大的数字化中心,通过MEK+数字图书馆提供1.3万册电子书资源。他特别介绍了其与匈牙利文化创新部合作推出的“图书馆挑战”计划,该计划通过创新方式促进阅读,吸引了370家图书馆参与。

  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叶建勤介绍,该馆立足书香社会,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立足八闽文化,打造传承弘扬的阅读生态;立足纸数融合,打造场景多元的阅读新生态,未来将继续根植丰厚的福建地方文化宝库,秉持“以文化人”的初心,守护典籍瑰宝的根脉,以守正创新的勇气为传统注入时代活力。

  金河那分享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与科技应用方面的创新实践。她重点介绍了其馆与“古籍新科学实验室”的合作项目,运用显微CT、AI及多光谱成像等先进技术,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研究古籍的物质构成和历史脉络。

  陆晓曦谈到,北京语言大学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的排头兵和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重镇,是我国中外语言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北京语言大学以数据资源体系、教研支持体系和阅读服务体系为“三大支柱”创新服务模式,为国际化办学提供坚实支撑。

  马库斯·马菲勒分析了南非国家图书馆在元数据生成、多语言检索等领域的AI技术应用现状,提出了协作模式和战略框架的发展路径。他重点介绍该馆支持南非新兴作家进行本土语言创作,建立从纸质出版到电子书生产的全流程机制,并运用AI技术优化编辑流程和元数据管理。

  对话一线大咖 畅谈馆藏创新与出版融合

  沙龙对谈环节,与会嘉宾聚焦“提升中国图书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吸引力及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突破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壁垒,实现出版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何妍、陈晗雨、林佳红、黄轩庄围绕“从‘走出去’到‘藏进去’:中国精品图书国际传播与海外馆藏提升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何妍分享道,剑桥图书馆馆藏建设坚持“教学科研优先”,根据师生需求选书,采取“纵向深耕重点领域,横向填补空白领域”的双轨策略。陈晗雨指出,商务印书馆利用学术语料库训练AI大模型进行学术翻译,显著提升翻译与传播效率。数字化趋势下,用户习惯变革正重塑学术传播生态。林佳红表示,中华书局以优质内容为根基,创新推出“纸电同步”出版模式,构建专业数据库矩阵,精准对接海外研究需求,为海外读者提供权威学术服务。黄轩庄认为,从“走出去”到“藏进去”,即把中国知识融进全球知识库,出版机构不仅要通过国际书展扩大宣传,更要建立直达目标用户的精准传播链路。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马小鹤、奚彤云、黄俭、陈德结合“在数字化技术驱动下,如何通过国际合作突破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壁垒,实现出版融合高质量发展”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马小鹤分享了其馆的国际合作经验,他提到,虽然纸本书借阅率下降,但东亚研究领域的学者仍保持较高的纸本资源使用率,可谓新的行业洞察。在奚彤云看来,出版社要在场景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不断进行研发,馆藏机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的通力协作,是国际合作的可靠性原则范式。黄俭表示,在童书市场国际拓展中,技术共享与本土化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出版社应注重与海外图书馆体系的深度合作,加强研究不同地区馆藏特点,制定精准落地策略。陈德认为,数字技术正深度赋能大众出版,国内市场尤其是童书资源做有声剧、有声书效益很好,电子书“走出去”也大有可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3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智库成果
   第06版:智库成果
   第07版:智库成果
   第08版:智库成果
   第09版: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专辑
   第10版: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专辑
   第11版: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专辑
   第12版:优案推介
   第13版:中国编客
   第14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15版:中国编客·爆款案例
   第16版:江苏书展专版
   第17版:出版报道/全国少交会
   第18版:世界出版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22版:中国阅读周报·2025年第二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23版:中国阅读周报·2025年第二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24版:中国阅读周报·2025年第二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助力中国好书从“物理上架”迈向“价值扎根”
加强出版联盟+图书馆+教育交流 推动中国—东盟文化共生共荣
● 对 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专辑10助力中国好书从“物理上架”迈向“价值扎根” 2025-07-11 2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